海南岛的“科技候鸟”:追光、追热、追舞台

日期:2022-04-28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浏览:169    
核心提示:如果要给国内柔性引进院士的城市进行排名,海南三亚一定排在前列这个常住人口仅100余万的滨海城市,现如今已有147名院士为她服
 
      如果要给国内“柔性”引进院士的城市进行排名,海南三亚一定排在前列——这个常住人口仅100余万的滨海城市,现如今已有147名院士为她“服务”。
 
      “你可别小瞧那些在海边散步讨论的老人,说不定谁就是院士呢!看似在海边围坐放松喝茶的人,也许是在讨论着高科技的院士团队。”三亚市院士联合会秘书长裴国民笑着说,从联合会刚刚成立时的36名院士,到如今的147名院士,越来越多的院士活跃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前线。
 
      不止院士,不止三亚。海南各地利用候鸟人才工作站发挥桥梁作用,联系服务包括“科技候鸟”在内的2万多名候鸟人才;这些候鸟人才,正在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在海南各地,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力量;而海南,也为这些“候鸟”搭窝筑巢,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共建自贸港。
 
      从“自发”到“组织”
 
      “科技候鸟”海岛搭窝筑巢
 
      种业博士卫泽清晰地记得,2009年12月份自己硕士毕业前跟着导师第一次到海南的景象。“我们从北京坐火车来到三亚,路上30多个小时,一聊才知道,车厢里百分之三十的人,都是到三亚育种的。”
 
      那次的经历,让卫泽知道了“南繁北育”的真正含义。“三亚地处北纬18度,这里的光热条件是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一到冬天,国内的育种专家都会来这里加代育种(在育种过程中增加种子繁衍的世代),到了次年四五月份再回北方。”如今在北京一家种业公司任职研发经理的卫泽,已成了新一代的“南繁人”。
 
      “你要是再晚点来,我可就回北京了。”卫泽说,他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育种,也就是不用再像前辈那样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良种选育,而是通过基因型检测选取含有目的基因的材料。“每年10月份左右种下第一批,12月份左右就来取样、研究,因为海南光热条件好,到次年5月份可以种两季。”对于海南的光热条件,卫泽的喜爱溢于言表,他也自称“追光者”。
 
 
      卫泽博士在三亚南繁试验田育种。受访者供图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南繁人”属于海南第一代的“科技候鸟”。资料显示,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有29个省份超过700家育、繁、推相关单位的上万名科技人员,来到海南开展种子繁育工作,累计超过两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加代繁育,占全国育成新品种七成以上。
 
      然而,由于各省南繁基地建设都是跟农民(或农场)直接租地,基地建设位置很分散,科研用地很不稳定。为解决这一“痛点”,海南高标准实施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南繁规划》)。
 
      “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已基本成为服务全国的用地稳定、运行顺畅、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科研育种平台,为加快建设南繁硅谷打下扎实基础。”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何琼妹说。
 
      《南繁规划》的实施,完善了南繁田间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核心区农田基本达到了“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标准。同时,海南省通过新建南繁配套服务区和对已有南繁建筑设施进行分类处置等措施,为南繁专家既安了“新家”又保了“老家”,明显改善了南繁科研人员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南繁公共实验服务和执法管理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使用,可为每年来琼开展南繁育种的800多家单位提供种子纯度鉴定、DNA提取、分子标记、品种测试等公共科研服务。
 
      为改变科研人员“各自为战、独立研究、效率不高”的局面,2021年5月12日,海南以打一场科技翻身仗的决心,正式成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作为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育种创新、监管服务、合作交流。“重点之一就是以此为公共科研平台,实现育种联合攻关。”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夏勉说。
 
      “以前这里没有公共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只能赶回原省份单位做基础研究。现在种子实验室里四季恒温、高端设备齐全,科研人员不用来回奔波,交流合作也更方便了。”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高级实验师赵显峰感慨。
 
      从“单一”到“多元”
 
      “科技候鸟”舞台不断“扩区”
 
      如果说海南第一批“科技候鸟”的舞台主要集中在三亚一带的南繁基地,那么如今的海南则为“科技候鸟”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科研领域也从“育种”扩大到生命健康、生态环保、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当得知权威专家来海南西部中心医院义诊的消息后,我早早就赶过来排队预约。”2022年2月23日,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开展新春首场义诊活动,文昌患者符女士专门来到儋州,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口腔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志愿问诊。
 
 
      张志愿院士(左一)在海南工作期间巡诊。三亚市院士联合会供图
 
      这不是张志愿院士第一次来海南了。早在2017年9月,张志愿就带领上海九院医疗团队,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口腔科成立省级口腔颌面外科诊治中心,以及海南首个口腔颌面外科院士创新团队中心。
 
      从此之后,“科技候鸟”张志愿院士往返上海和海南数十次,坐诊、手术、培训。“我多来海南几次,就可以让海南患者少往岛外跑几次!”这是张志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特别感谢刘教授,让我的孩子获得了新生。”2021年12月10日,国内著名的小儿心内专家刘锦纷教授被授予海口市“荣誉市民”称号,一位患者家属为他送上鲜花并表达谢意。此前4年时间内,他每月至少往返沪琼两地一次,在海南开展了500多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创造出一大批海南省内该领域“第一”,填补了多项“空白”……
 
      “经核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森林、湿地、草地、农田、聚落等生态系统2019年度GEP总量为2045.13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6亿元每平方公里。”2021年9月26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这是我国首例针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开展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这背后,就有“科技候鸟”李意德的付出。
 
      “我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就是研究热带雨林。”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李意德略显自豪地说。他带领的团队中,有的队员常年在野外调查研究,他自己呆在海南最长的一次更是达九个月,“基本上就是住在山里。”
 
 
      李意德(中)与团队成员在热带雨林中监测生物多样性。受访者供图
 
      经过不懈努力,李意德带领的团队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等片区发现了6个新物种和2个此前在海南从未记录的物种,而他们扎实的生态监测工作,也为海南在全国率先完成国家公园GEP核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访中记者发现,张志愿、刘锦纷、李意德这些“科技候鸟”不仅身先士卒,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带团队。
 
      张志愿带出的20多名主任医师,大部分成为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各科室的带头人;刘锦纷带出的团队也将海南小儿心内这一领域的医疗水平提升至上海的“段位”;李意德带出的团队,目前仍在尖峰岭等深山中探寻新物种、探索热带雨林的奥秘……
 
      从“硕士”到“院士”
 
      “科技候鸟”层次不断提高
 
      今年年初,海南省吹响了“六水共治”(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攻坚战号角,并将其列为继“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之后,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第五大标志性工程。
 
      在今年“世界水日”来临之际,海南省治水办通过三亚市院士联合会的介绍聘请了一位“重量级”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祖信。徐祖信曾领衔并参与我国“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她领衔同济大学团队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在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苏州河治理成为国际上重污染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
 
      “此次徐祖信及其院士团队加入海南‘六水共治’工作,有利于促进‘苏州河经验’在海南复制推广,对海南推广河流域综合治理乃至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有着积极意义。”海南省水务厅厅长、省治水办主任王强表示,“六水共治”,智力支撑是关键,聘请徐祖信及其院士团队,就是为加强海南治水工作支撑团队建设,为“六水共治”攻坚战注入智慧和力量。
 
 
      徐祖信院士于2022年2月17日参加“三亚市水环境治理专家咨询会”。三亚市院士联合会供图
 
      为有效用好“候鸟”人才这一独特资源,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海南以《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为抓手,在顶层设计上建章立制,逐步健全完善候鸟人才政策体系。同时,加强平台建设,深挖用好候鸟人才资源,不断提升候鸟人才层次。
 
      数据显示,目前海南共认定“候鸟”人才工作站104个,联系服务候鸟人才2万多名。其中,有意愿服务海南发展、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应层次的候鸟人才1.3万人。全省建设院士创新平台152家,“柔性”引进35名两院院士、40名外籍院士及78个院士创新团队,推动依托单位累积引进高层次人才453名,承担国家级项目177项,成为海南引进使用国内外高端人才治理资源的重要平台。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渴望人才。”在此前举行的海南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强调说,要进一步营造一流人才环境,为人才搭建更大的舞台,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产业环境、创新环境。
 
      暮春时节,来海南越冬的候鸟早已北归。但不少“科技候鸟”依然奋战在海南各地。“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可以预见到,随着舞台更大、环境更优,越来越多的“科技候鸟”将飞向大海之南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更多>同类关注三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