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在提问中说到,近期个别西方国家出现批评中国在国际市场囤积粮食的论调。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没有必要去国际市场囤积粮食。
这一回应正是基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和预期作出的准确判断。对于在国际上囤粮这件事,必须说,这不是事实,而且客观上也没必要。
当前,受国际局势影响,全球粮价上涨,同时多个国家宣布禁止粮食出口,引起全球范围内对粮食危机的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把戒备的目光投向中国,有的可能担心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旦到国际市场上囤粮,会加剧粮价上涨趋势;但也不排除有的国家别有用心,故意给中国制造国际舆论对立。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实际情况是,中国从主观上就不想去别人那里囤粮,而且相反,中国始终强调粮食自给,党的十八大以后确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到现在也已经近10年了。这么多年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我们从没放松过对粮食安全的警醒。
当前粮食紧缺了、粮价大涨了,各国开始重视本国粮食安全了;但在粮价大跌的时候,包括就在前些年,粮食到岸价格甚至低于国内价格,出现“粮价倒挂”现象,有多少国家能顶住这种价格诱惑呢?但即便那时,我国粮食安全理念也始终岿然不动,为此宁愿拿出真金白银加大补贴、提高收储价格等等,也要力保粮食自给不动摇。
这可以理解为一个14亿人口群体立身的根本、一个经历过饥饿的国家的执念、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的自尊;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对世界所展现出负责任的态度:不向世界伸手,靠自己的力量,用全球不足9%的土地养活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反饥饿最大的贡献,对国际粮食稳定最有力的保障。
客观上,中国也有能力依靠自己解决本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没必要到国际上囤粮。
一方面,我们的储备粮足够。到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第18年丰收,而且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
在疫情持续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历经几次超大城市、千万级人口居家。如果说刚开始人们对粮食够不够吃还有疑虑,那么到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担心这个问题了。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哪个城市里居家,至少饭是管够的。
另一方面,新一季的粮食正在源源不断、持续稳定地产出着。今年夏粮已经开始收获,联合收割机大军又开启了从南到北的小麦机收之旅。没有意外的话,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
其实,这一季小麦开局并不顺利。去年的罕见秋汛导致1/3面积的小麦晚播了半个月,苗情不容乐观。不过,经过前段时间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我们现在抓粮食生产,可以说有体系、有队伍,有路径、有方法,有政策工具包、有科技明白纸,已经具备了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有稳定而乐观的心理预期,除非遇到重大灾害,否则粮食产量不会大起大落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必要去国际上囤粮呢?而且粮食不是工业品,储存期短、时间长了会变陈化粮,囤多了不是浪费吗!
值得强调的是,不囤粮不代表没有正常的粮食进口。粮食贸易是世界贸易体系的一部分,是各国资源互补的一种方式。我们一面对外出口,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一面也从国外进口部分大豆、玉米以及用于品种调节的少量主粮。
这些进口和出口本身就是国际粮食贸易秩序中的一个环节,飙升或突降都不利于保持稳定,从长远看也会破坏国际粮食贸易秩序。所以,正常的粮食进出口不能成为指责中国囤粮的理由。
当然,强调粮食自给,并不代表独善其身。我们同时也在向一些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向非洲、拉美地区派遣农业专家。但不论怎样,中国人会用自己的方式兼济天下,不需要一些西方国家来指手画脚。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