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能顶住压力吗?没问题!

日期:2022-06-0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竟涵    浏览:155    
核心提示:当前,世界粮价攀升至历史高位,粮食紧缺态势越发明显,除了众所周知的国际局势因素外,也与一些小麦主产国遭遇气象灾害有关。
       当前,世界粮价攀升至历史高位,粮食紧缺态势越发明显,除了众所周知的国际局势因素外,也与一些小麦主产国遭遇气象灾害有关。中国去年秋冬也出现了严重秋汛,导致1/3面积的小麦晚播,但从目前多个主产区的收成来看,夏粮丰收已经在望了。这也让我们在5月2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底气回应,中国没有必要去国际市场囤积粮食。
 
       从开局拿到一手“差牌”,到最后逆袭打出“王炸”,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来说,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今年。2020年,春耕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秋收时东北又遭遇台风“三连击”。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对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即便面对这些压力,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稳住了、丰收了。
 
       这叫人不禁好奇,中国粮为什么能一次次顶住压力?其韧性来自哪里?
 
       从根子上来说,这韧性来自中国独有的重粮理念。在中国,粮食是国家的“重宝”,是人民的“命”和“天”,这样重视粮食的理念,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现实国情催生了这样的理念。相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地广人稀的资源配置、一马平川的肥沃平原,还有光靠自然降雨就能让土地生长出足够粮食的气候条件,中国的资源禀赋多少有些“先天不足”。哪怕巴掌大的地里,中国的农民有时还要种上两棵玉米、插上一株水稻。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比其他国家更加珍惜土地,在有限的耕地上更加精耕细作,在灾害来临时更加拼尽全力稳住收成。
 
       历史传统塑造了这样的理念。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一直以来,中国人就从没想过靠别人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眼下,即使面对国际局势和疫情影响等多重压力,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中国依然是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而不是向国际市场伸手。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粮理念,中国才有了锲而不舍的“后天努力”,才得以在一次次冲击下抗压前行,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从现实来看,这韧性来自有中国特色的粮食生产体系。就拿今年来说,虽然晚播小麦的苗情是近十年来最差,但依靠这套体系高效运转发挥出的巨大潜力,不仅小麦长势到返青拔节期就追上了常年,有些主产区产量还有望增加。党和政同担责,让3亿多亩播种面积落实到省、市、县、乡,奠定了丰收的基础;中央专项投入60亿元,成本和收入保险全覆盖,让农民收益有了保障,种粮有了积极性;60多万人次农技人员进村入户,针对小麦长势分区域、分类型挂图,让夏粮生产精准作战;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又帮小麦成功躲过了春旱。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现实考验中,中国这套粮食生产体系越来越成熟,风平浪静不显,一旦遇到问题,就能立刻发挥作用。而且这套体系中的一些好经验、好技术还在向其他国家输出,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最直接的,这种韧性来自具有中国智慧的灵活应变方式。回顾这些年来中国粮顶住的压力和挑战,可以说是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播种晚了怎么办?可以用“每晚一天,多播0.5公斤种子”找补回来。关键农时赶上疫情怎么办?可以由政府组织专车,点对点接农民返乡种地,实在回不去的,还可以安排社会化服务组织代种。秋收遭遇台风怎么办?可以土法上阵改良机械,保证倒伏的玉米也能收。这种智慧和灵活,让中国的粮食生产在面对压力时更有韧性,不至于被压垮。
 
       正是因为中国粮食生产有这样的韧性,才让我们不仅能对今年小麦丰收有信心,还能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粮食产量有一个基本稳定的预期。面对压力,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不仅保证14亿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为稳定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作出自身贡献。
 
来源:农民日报
 
 
更多>同类关注三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