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考题

日期:2022-06-3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王艳 刘菁    浏览:374    
核心提示:原题: 答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考题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农业农村历史性成就
       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出席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邓小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
 
       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形成了新粮食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邓小刚介绍,十年来,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胶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邓小刚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重点在于“三个两”:
 
       一是大力实施“两藏”战略。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将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落实到省、到县、到地块,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保护好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二是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即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让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都有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经营服务增收益,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特别是这两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中央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另一方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同时将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省份,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义务共担、责任共扛。
 
       三是加力推进粮食生产“两化”。即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超过7800万户。推进生产机械化,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已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但在大豆、油料等品类上仍然面临一定的产需缺口。对此,曾衍德表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的重点之一就是扩种大豆油料。目前来看,各项进展都很好。“一是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初步预计今年油菜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水平稳定,增产明显。二是大豆面积扩种今年有望实现。通过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年大豆面积将明显增加。”曾衍德说。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洪天云介绍,去年以来,我们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邓小刚说。
 
       洪天云表示,下一步,还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深入开展排查,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帮扶到位、消除风险。二是强化稳岗就业。确保今年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要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三是强化产业帮扶。今年的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同时,多措并举增加老百姓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四是强化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的作用,加快衔接资金的支出,推动项目早实施、早落地、早见效。五是强化社会帮扶和驻村帮扶。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工作。督促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做实做细驻村帮扶工作。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要指示批示,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央连续发布5个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的价值取向,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取得了积极进展。
 
       邓小刚介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转型升级,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善治乡村加快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曾衍德认为,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是多种因素同向发力、合力推进的结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五年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主动担责、统筹谋划、强化措施,明确年度任务,层层分解责任,有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中央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聚集资源要素高效推进。重点是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发展农业、建设乡村、富裕农民;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激励推进,一方面开展监测评估,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评估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推进实绩考核,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意见;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六是完善法治保障依法推进。颁布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这也是第一部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正加快制修订相关配套规章条例,把乡村振兴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能考核的具体制度措施。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要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洪天云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分类施策,不搞齐步走、一刀切;突出群众主体,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形成农村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农民群众参与的良好整治氛围;注重统筹推进,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强化典型引导,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制定了一批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实施了一批纵深突破的改革试点,出台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改革举措,推动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邓小刚介绍。
 
       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初步确立了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两亿多农户领到了证书,吃上了定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三项试点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国104个县(市、区)和3个地级市部署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确认,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步推进。清查核实集体土地等资源65.5亿亩,农村集体资产7.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5万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9亿人,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6万个,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有序开展,交易品种逐步丰富,服务功能逐步健全。
 
       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万多个。
 
       四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制度进一步完善,适时调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和完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建立“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实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增强。
 
       邓小刚介绍,此外,农村领域其他重点改革任务也协同推进。比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加完备、市场运作更加高效。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成效明显,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现既定目标,农垦土地确权发证率超过了96%,50%以上国有农场完成公司制改制。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林区、水利管理体制、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各项改革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在全国建设了66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累计开展了400余项试点试验任务,发挥了改革“先行区”“排头兵”的作用。
 
来源:农民日报
 
 
 
 
更多>同类关注三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