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义:“土豆书记”的扶贫岁月

日期:2023-05-09     来源:今日农业    浏览:330    
核心提示:从双井村到王家岭,他是步履不停的跑男土豆书记,他还是让农产品长出翅膀的创客。两脚沾土,满袖花香;驰而不息,奋斗不止;退休

 
 
从双井村到王家岭,他是步履不停的“跑男”“土豆书记”,他还是让农产品长出翅膀的“创客”。两脚沾土,满袖花香;驰而不息,奋斗不止;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职;三年村干部,一世乡土情。从田间撒种到市场销售,他“像养孩子一样”培育这一方土豆产业。他就是山西省太原市工商局原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娄烦县庙湾乡双井村原第一书记李玲义。

 
 
双井村来了“化缘书记”
 
       进双井村村委会院里李玲义曾经住过的窑洞,桌子上、地上甚至墙角的脸盆里,满是受潮掉落的墙皮。通铺床上方像挂蚊帐般横罩一张塑料膜,兜住了本要洒落到床上的墙皮。斑驳的墙面和洒落一地的白色墙皮,让这孔没有任何家具摆设的窑洞更添凄惶,床头一面红色党旗,是屋里唯一的亮色。
 
       李玲义笑称:“别看这窑洞破,这窑洞可立过大功哩。”
 
       李玲义还记得刚到双井村的时候,一位朋友来看他,留宿一宿忍不住了说:“这种地方咋能住人?翻盖一下,钱我出了!”
 
       李玲义开玩笑说:“这一修整,起码两万元。”没想到朋友二话没说,真把钱打来了。李玲义转念一想,这钱可以用来为乡亲们盖个磨坊呀!双井村多年来没磨坊,村民们磨面碾米,要走十几里山路。
 
       盖磨坊,两万元远远不够,李玲义继续奔走。没过多久,老李的朋友们及太原市工商局几个分局的资助款陆续到账,“双井磨坊”盖起来了。
 
       后来,双井村有了磨坊、粉坊,一旁党建文化室也已建完,可李玲义依旧睡在罩着塑料膜的通铺上,起床第一件事,还是打扫“白皮皮”。
 
       “化缘书记”的名号传开了,但李玲义不太喜欢这个名号——扶贫可不能光“化缘”,得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才行。其实早在2016年李玲义到双井村考察时,就瞄准了祖祖辈辈从事的土豆种植作为脱贫产业。
 
       2017年1月3日,李玲义背着铺盖,怀揣太原市工商局筹集的20万元扶贫款,正式以第一书记身份来到双井村。
 
“化缘书记”变身“土豆书记”
 
 
       进村第一天,召集村民来村委会。“本来想在会议室跟大家说几句,没想到来了那么多人。”李玲义还记得那天村里人源源不断涌向村委会的情景——眼看着椅子不够了,后来的人就站着;屋里站不下,越来越多村民就站在院子里。“我一看这么多人站外面,我哪还能坐屋里呀。”李玲义起身穿过人群,站到院里竖旗杆的台基上,头顶国旗,环顾满院父老。“乡亲们,这次我是带了20万元钱来的,请大家给我提提建议,这20万元怎么用,咱们村怎么脱贫致富。”
 
       窃窃私语的人群炸开了锅。“李书记,买米买面”“给我们盖新房吧”……李玲义摇头说:“我不是给你们输血来了,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要你们自己动起来。”他把发展土豆产业的想法告诉了大家,“毕竟常年种土豆嘛,也没啥顾虑”。李玲义购买十几吨青薯9号、晋薯16号土豆籽种,一百斤土豆配一百斤有机肥,挨家挨户发放,并请当时农科院的专家来村讲解科学种植土豆。年底,双井村土豆亩产一下子从500多千克跃升到了1 500多千克。
 
       土豆大丰收,窖都装不下了,这可咋办?这年冬天,太原大街小巷活跃着李玲义骑电动车送土豆的身影。他从村里自费购买几百斤土豆,到太原的党政机关、企业、建筑工地、酒店,找到负责人就送土豆。每人只送两个试吃,留下联系方式,觉得好吃就找他订购。“我就想嘛,这些地方有人干活,有人干活就有人吃饭,有人吃饭咋就不能吃土豆哩。”靠着这个笨办法,李玲义卖了25多万千克土豆。乡亲们没想到祖祖辈辈吃的山药蛋竟然这么畅销,8毛钱一斤都供不应求。头一天跟李玲义一说,第二天收土豆的车就开到了家门口。
 
       从此,李玲义多了个外号——“土豆书记”。
 
扶贫干部不只是扶贫
 
 
       驻村扶贫以来,李玲义养成记扶贫日记的习惯,扶贫工作的点滴细节和个中甘苦,都写在了日记本里。这样的日记已经写了满满五大本。有工作琐记、有报章摘抄、有个人感悟、还有吐槽抱怨。
 
       2017年8月一连几天,李玲义的日记本上,每天只有两个字——云南。
 
       原来,一次在发放土豆和肥料时,李玲义发现,有户人家5口人,却只领了4份籽种。身边人告诉他,这户人家有一个黑户,没有户口。原来这家媳妇田小春是云南人,二十多年前被诱骗出来打工,流落到附近砖窑。正好双井村有年轻人没讨下媳妇,经人介绍就在双井村结婚安了家。
 
       “没有户口,不光生活不方便,还享受不到扶贫政策呀。”李玲义想给田小春办户口,但田小春“脑袋不灵光”,根本想不起家在哪里、父母叫啥。李玲义多方联系打听,皆“查无此人”,他决定凭手上掌握的线索赴滇为田小春寻亲。
 
       第一次到云南,李玲义舍不得买全价机票,凌晨一点多到昆明,到火车站睡3个小时,然后坐火车到曲靖,转车到沾益,坐“蹦蹦车”到大坡乡土桥上村。李玲义又累又兴奋,这里确实跟田小春描述的家乡一样——前后都是山,中间有条沟,村口淌着水。
 
       李玲义打听到村里丢女儿的田文山家前去认亲,竟遭遇一番波折。
 
       后来,李玲义抓住田家一个户口注销的痕迹不放,最终在公安部门“死亡失联”库里面找到线索。“原来田小春本名叫田春香,怪不得一直找不到呢。”
 
       “好事要做好才叫好事,做不好那不叫好事。”李玲义帮田小春找到家,办了户口和身份证,还帮两口子扯了结婚证。扯证那天,李玲义送去一床新被褥,成了田小春在山西的“娘家大哥”。
 
       这样的事,李玲义在双井村可没少干。
 
       村里谁家盖新房,李玲义就带着村干部、党员一起去铲泥搬砖,“大工雇人,小工大家就帮着干了”。
 
       村里人打工找李玲义、盖房找李玲义,甚至两口子半夜打架闹矛盾,也是敲开李玲义的门让他“主持公道”。如今,李玲义办公室有一个“诉求台”,他介绍说:“老百姓有啥苦恼有啥问题来找我,能解决的我就尽力帮他们解决了。”
 
       “常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让我干得这么起劲?我想说,是我们可爱的乡亲们。”李玲义说,年过60的他,生下来几个月就失去母亲,16岁又失去父亲,有被子没有褥子、有水壶没有脸盆的他下乡插队,是乡亲们接纳了他,他是吃百家饭成长起来的,没有乡亲们就没有他的今天。
 
       “扶贫就是一场奋斗,就是一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李玲义坦言:“我要和时间赛跑,工作到我无能为力,努力到我感动自己。能为乡亲们服务,能为脱贫攻坚工作办事,就是享受、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来源:今日农业
 
 
更多>同类关注三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