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少水 打更多粮

日期:2023-11-3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508    
核心提示:山西寿阳旱地玉米超深松蓄水节水增粮技术示范。刘玉柱 摄 水是生产之要。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
山西寿阳旱地玉米超深松蓄水节水增粮技术示范。刘玉柱 摄
 
       水是生产之要。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节水是关键。旱耕地、水浇地和水稻田是我国耕地的三大类型,不管是哪种耕地,都需要有效节水、高效用水,多打粮、打好粮。对于旱区,缺水比缺地严峻,产量低而不稳,如果解决好干旱缺水问题,旱区增粮大有可为。对于灌区,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南旱北涝现象时有发生,灌区也要“磨刀在平时”,做好“节水”文章。当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入扫尾阶段,各地节水增粮工作做了哪些积极探索,成效如何?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旱作覆膜
破解水稻田干旱缺水新难题
 
       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立足旱耕地、水浇地和水稻田“三块地”资源条件,提出节水增粮工作思路和技术路径,强化节水增粮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自今年起,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支持下,突出黄河流域和干旱缺水地区,整建制开展节水增粮推进县建设。
 
       水稻田干旱缺水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难题。我国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种植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西南、东北地区。然而,作为水稻主产区的南方,近年来高温干旱等天气越发频繁,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同时,占水稻产量近20%的东北四省,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严重,威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专家测算,东北井灌稻、南方望天田、长江流域易旱稻田面临严峻水资源短缺难题。
 
       “我们坚持适水种植,围绕水稻缺水难题,大力推广‘降解膜+旱播旱管+长效肥’‘降解膜+水稻移栽+节水灌溉’等水稻旱作半旱作种植模式,推进水稻抗旱减损增产、激活丘陵山地产能。”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吴勇表示。
 
       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紧邻黑龙江、吉林,处于水稻的黄金种植带,扎赉特旗聚焦井灌稻地下水超采突出问题和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要,以生物降解膜替代传统地膜、膜下滴灌替代大水淹灌、水溶肥液体肥替代普通复合肥,集成以“水稻旱直播+全生物降解地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水稻旱作覆膜节水增效技术模式。
 
       “以前种水稻大水大肥,旱作覆膜技术打破了传统大水漫灌模式。”扎赉特旗农牧业科技局推广研究员刘复伟说:“水稻常规栽培用水量为每亩800立方米至1000立方米,旱作用水量只需200立方米至300立方米,节水约70%。同时,传统水稻种植技术需要育秧、泡田等多道工序,生产成本高,旱作水稻省去扣棚、催芽、育秧、泡田、耙地、插秧等环节,全程机械化,降低各种投入。”通过专家测产,今秋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水稻旱作示范田在节水70%、减药50%的基础上,亩产达到533公斤,较常规水稻旱种模式增产18.2%。
 
       安徽省池州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约133万亩,但生产中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不足、肥料利用率低、杂草危害重等不利因素,极大阻碍了水稻单产能力提升。“今年,我们在池州市开展了再生稻、单季稻机械覆盖降解膜栽插技术示范,该技术可一次性完成稻田机械覆膜、水稻栽插等工作,还可减少灌溉次数、提升地温、抑制杂草。”池州市农科院胡润介绍说。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刘利平表示:“规范化应用水稻降解膜栽插一体化节水增粮技术,可以稳定南方双季稻生产,提高再生稻生产潜力,极具研发推广价值。”目前,池州市水稻已完全收获,贵池区河口村再生稻头季亩产747.9公斤,增产14.4%,牛头山村单季稻亩产639.5公斤,增产7.4%。
 
       浙江省建德市推广“山改田”节水抗旱稻种植模式。建德市杨家水库家庭农场的60亩“山改田”需从山脚水库抽水灌溉,但由于保水保肥性相对较差,头两年常规种植水稻产量极低,亩产仅200多公斤。自2021年引进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和一体化旱直播机械以来,负责人许潮林很欣慰:“水稻平均亩产逐年提高,从2021年的486.8公斤/亩,分别提升到2022年532.1公斤/亩和2023年的581.3公斤/亩。”
 
       实践证明,水稻旱作覆膜节水增效技术,为我国宜旱稻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节水增产的新路子。
 
蓄好用好天然水
旱地实现“吨粮田”
 
       山西省寿阳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过去,这里的土壤有犁底层,一般离地表12到18厘米,最厚可达20厘米,作物根系难以下扎,不抗旱、不抗倒,作物产量难以提高。如今,这里应用旱地玉米超深松蓄水节水增粮技术模式,打破土壤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种植密度和抗旱性,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今秋测产,寿阳县嘉禾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春玉米亩产量达1100公斤,较周边同等地力常规种植方式亩增产216公斤,同比增产24.4%。
 
       受干旱少雨影响,我国旱地玉米平均亩产仅300多公斤,旱情严重时往往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增产空间。围绕旱地作物单产提升,全国农技中心指导各地重点强化天然降水有效蓄积和高效利用,发展推广新型软体集雨补灌、土壤深松、保水剂拌肥等技术措施,有效解决苗期“卡脖旱”、中后期“夏伏旱”和养分供应不足后期脱肥等难题,实现旱地“吨粮田”。
 
       甘肃省庆阳市集成“适水增密、生物降解膜覆盖、一喷多促和超深松分层施肥”等措施,实现1毫米降水种植10株玉米、生产2公斤粮食、亩产1000公斤。
 
       陕西省自2020年起以深松施肥苗带旋耕精量播种机械为载体,形成玉米“5335”增产增效技术模式。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赵建兴介绍,所谓“5335”,即每亩播种5000株以上玉米,土壤深松30厘米,3层施肥,深松、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5项作业一体化。今秋测产,示范田玉米亩产902公斤/亩,比周边常规种植亩增产150公斤,增产近20%。渭南市澄城县农技中心主任杨海涛算了一笔细账:“在播种环节,传统玉米每亩作业费120元,应用该技术成本为60元/亩,并且每亩至少可增产100公斤。”
 
       据统计,我国旱地9.6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0.33%。旱地充分利用好天然降水,可实现亩增150公斤效果,不少区域具有“倍增”的可能。旱地增产潜力巨大,是我国玉米提单产、增总产的主攻方向。
 
水肥一体化
促灌溉作物单产提升
 
       灌区也要节水。吴勇认为,节水农业不仅是为了节约水资源,更重要的是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协调、精准和一体化供应,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今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将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作为提单产的主要技术措施,达到单产提升目的。
 
       新材料、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是实现精准灌溉的重要抓手。今年,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苗二壕村节水增粮万亩示范片,全部将传统的迷宫式滴灌带更换为新型内镶贴片式滴灌带,出水更均匀,出水量为每小时2升,出水利用率可达98%,较传统滴灌节水10%-20%。同时集成应用北斗导航精准播种、选种耐密抗倒品种、干播湿出滴水齐苗、科学化控、新型水溶肥料等技术,支撑种植密度提高2000株以上。今年10月测产,万亩示范片亩均产量1298.8公斤,较当地常规滴灌田增产143.4公斤/亩,增长率为12.4%。菅海明看到测产结果高兴地说:“按照每公斤收购价2.7元计算,我这一万亩就可以增收387万!”
 
       在山东德州高标准农田片区马家庙村,村民魏延荣正在地里忙着浇水,机井一个多月前刚修好,属于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的一部分。魏延荣家里共有28亩地。他说:“以前浇地全靠人工,不仅人不好找,而且一个人一天也就浇两亩来地,新机井的使用彻底告别了大水漫灌式的浇地,原来一亩地用水60多立方米,如今每亩用水40多立方米,节水了1/3。”
 
       德州市乐陵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梁军说:“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让小麦、玉米少食多餐,配套增施有机肥、藻类生物肥、科学增密、适时化控等措施,不仅节肥节水,还能补充足够的营养,今年‘吨半粮’核心区小麦平均亩产648.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856.5公斤,有力支撑了德州市粮食生产从吨粮到吨半粮的跨越。”
 
       今年10月,辽宁省建平县青松岭乡安鑫种植家庭农场里,三台玉米收割机正紧锣密鼓地工作着,农场主安翠英边指挥着装车、运输、堆放,边擦拭额头上的汗水说:“今年虽然伏季偏旱,但对我来说却是个丰收年!在县农业部门指导下,1400亩地采用滴灌节水技术配合增施有机肥,平均亩产900公斤以上,肥力好的地块能实现‘吨粮田’,这在以前我都不敢想!”
 
       据专家测算,全国6.5亿亩玉米种植面积中,约有1亿亩已具备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条件,实施后可实现亩平均增产400斤以上,新增玉米年生产能力400亿斤。如果高标准农田项目中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力度,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的潜力更大。
 
  来源:农民日报
 
 
更多>同类关注三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