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人物】陈瑛:六十载潜心“晋谷”育种

日期:2024-08-23     浏览:582    
核心提示:她深陷困境,从不抱怨,凭自身努力冲破桎梏;她遇到挫折,绝不轻言放弃,始终秉承对科研的敬仰,在谷子选种育种的探索道路上砥砺

她深陷困境,从不抱怨,凭自身努力冲破桎梏;她遇到挫折,绝不轻言放弃,始终秉承对科研的敬仰,在谷子选种育种的探索道路上砥砺前行;她满腔热情,付之于农,坚守在育种田间。她,就是全国著名谷子育种专家、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名誉研究员陈瑛。
逆境成长 向阳而生

1933年7月,陈瑛出生在河南信阳息县吴村铺,这里主要种植小麦为主,麦收后种水稻、花生等经济作物。陈家在这里世代繁衍,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岂料在陈瑛姐姐17岁时,陈瑛父亲陈辅仁为让其嫁得风光,便借钱买陪嫁,原以为很快就能还掉,结果陈辅仁去世了,“驴打滚”的高额利息只能落在陈瑛母亲王兰英一个人身上。

陈瑛一年级没上几天就辍学了,她和弟弟帮着母亲一天供应饭店二斗麦子的面,挣点钱生活,磨面之余种地也成了一家人主要收入。父亲去世后,一个弟弟也因病夭折了,伤痛中的母亲觉得要有出路还是要有文化,便让陈瑛上了两个冬天的妇女识字班。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小麦、谷子等字词深深烙在陈瑛的脑海。

1951年春天,陈瑛到了在县城做买卖的姨妈家小住,听说县城“招工招干”,便想去试试。负责招工的人拿一张纸让陈瑛认,她看着纸上钢笔写的密密麻麻的字,告知招工人字有点乱,不太认识。招工人拒绝了她应聘工作的要求,推荐陈瑛去中学,告知她去中学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还有助学金拿。

陈瑛拿着好心人给学校写的介绍信去参加考试,结果被录取了。因为学习底子薄,陈瑛在中学的学习还是不行,但她从未因此放弃,反而奋发直上,考高中被录取成正取生,于1956年被山西太谷农学院录取。

到了太谷,陈瑛感觉还不错,学校吃的挺好的,不收学费,一个月还有12块钱助学金,开支8~9元,剩2~3元零花钱。大米、白面随便吃,有时候还有干饭、肉菜,比高中好多了,这为陈瑛的努力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陈瑛被分在当时在太原的山西省农科院,刚到山西省农科院的时候人比较少,只有经济作物系、粮食作物系、图绘所三个单位。1960年正在闹饥荒,刚上班的陈瑛再饿,也得跟着同事们坚持干。在太谷四年专业技术学习,让她在起步的工作上运用自如,陈瑛说:“在太谷读书的四年,给我工作与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迎难而上 砥砺前行

1962年,山西省机构改革,陈瑛所在的所改成经济作物研究所,陈瑛主要是搞葵花和花生研究,后被单位安排去稷山驻点搞花生研究。1963年,在组织的安排下陈瑛从花生研究转向了谷子研究。

做谷子的研究所里没有基础、没有资源、没有资料等一系列的困难,再加上老家都种水稻,陈瑛一时间难以下手。幸而被分来和陈瑛一起搞谷子研究的还有刘克昌,过去他主要做玉米研究,对种地有点经验,当时因为交通不方便,也没法下去采集。两人商量写信从各个地方要种子,哪个县种的品种多,就给他们写信。

太行山上种的吉尔乔、大黄谷,吕梁山上的大白谷、牛羊角、尺八粮等谷子品种,陈瑛和刘克昌都种在了地里,也种下了希望,谷子研究工作总算开头了。

从1963年开始谷子研究,到70年代中期,陈瑛和刘克昌选出来晋谷10号、晋谷11号、晋谷6号,这三个品种都是当地的老牌谷子品种。有了三个新品种选育的基础,陈瑛领着一个团队继续选,她说:“我刚毕业在太原挣45块钱,到了汾阳42.5元的工资我领了17年。也不上职称、不晋级,反正就踏踏实实干,每天在谷子地里跑、选、种、收。”

路遇挫折 百折不挠

几年后,陈瑛有了安定的家庭生活,该安心工作了,结果在这里成立了“晋中五七干校”,晋中八大局领导干部都集中在这里一起劳动改造。陈瑛所在经济作物研究所也不能研究了,每天以劳动改造为主。陈瑛办公室、实验室的桌子都摞起来,实验种子都锁在库房。

不能搞研究,怎么办呢?陈瑛想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搞原子能辐射,这样会产生变异。陈瑛准备了一些种子到北京辐射了五个剂量,拿回来种植,一代一代种。然而辐射这种选育方法,陈瑛在太谷农学院学过,但没有做过试验,五个剂量有的剂量出苗挺好,有的辐射导致苗不正常、奇形怪状,有的需要间苗,这也注定晋谷21号品种的诞生是不顺畅的。

五七干校到了后来可以搞一点实验了,结果经济作物研究室主任张华说:“你这个品种选出来样子挺好,但它不抗白发病,凡是有白发病的品种,不能参加省试验,停了吧。”领导让停,陈瑛只能服从。她虽然不正式参加实验了,但在保护行里她还坚持种,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品种的白发病解决掉。

偶然一次陈瑛去吕梁交口县回龙一带调查晋谷10号的推广情况,有个五七干校学员王福双,在他们村晋谷21号的评析品种大面积种开了。陈瑛看着人们种了这么多这个品种的谷子,心想应该能成,这给了陈瑛不少信心。

1980年,张家口召开全国谷子会议,从瑞士进来一个瑞都霉的农药跟种子拌上,就把白发病解决了,陈瑛高兴坏了,她说:“这个药对晋谷21号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81年,晋谷21号的评析种就在山西省早熟区试验了,最先在早熟区试验,产量达不到百分之十增产,不能审定。陈瑛将种子又在晚熟期试验了两年,病没了,产量不行。又参加了中熟期试验,增产不多,连续两年都是第一名。区域试验要进行三年,可是第三年又减产了。三年平均增产三点二,还是达不到要求。

米好吃,老百姓都种开了,一个耗费了太多心血的谷子品种不被认可,她不甘心。陈瑛又找省种子公司的同学帮忙想办法,她推了很多的米,托同学送在评审会上,让大家品尝。陈瑛的行动感动了各方面的评审专家,最后“晋谷21号”通过审定了。

1992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博览会上参赛的36个谷子品种,晋谷21号获得了第一名。就这样晋谷21号一下就推广开了,到现在21号种植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晋谷21号居首位,面积达到161万亩。晋谷21号推广以来,掀开了山西谷子研究新的篇章,使中国谷子种植走向了新时代。
不矜不伐 谦以行事

1989年陈瑛退休了,但她到现在还一直工作,一个人住在1980年借的6000元买的“20年不后悔的房子”里,养着一群鸡鸭。陈瑛说:“胃口好,睡眠好,自己一个人住在这‘贫民窟’也习惯了,挺好的。”

高龄的陈瑛,近年受到单位的重视,领导提出“向陈瑛老师学习,学习她对事业的执着、坚持、认真,学习她的精神,学习她的事迹。”

陈瑛看着院里来来往往上下班忙活的“徒子徒孙”,感慨道“羡慕年轻人啊,现在有这么好的科研条件、社会资源。我们那时候都是走着下乡调研,有时候一个人走在山里的谷子地里,心里都怕让狼给吃了。”

陈瑛为了谷子的选种,走过全国很多城市,但永远走不出的是谷子研究的实验室。上了年纪的她有时候愿意骑上自行车去谷子地和实验室看看,这次陪记者采访走出实验室,陈瑛回头看了看说:“这些地方的钥匙我过去都有,现在已经‘交枪了’,让年轻人干吧。”

人们说农学专业一直不被人看起,但是她没有这样的感觉,她说:“我一直做谷子的研究,经常下到乡下,和农民们处的很好,大家觉得我们是研究员,都很尊重,也很配合。”

谈及别人对她“谷子界的袁隆平”的评价,陈瑛不假思索地说:“我哪里能和袁隆平比,我可没有人家那么大的贡献。”(弓宇杰)
 
 
更多>同类关注三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