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雨水过后,我省冬小麦将从南到北逐步进入返青期。从当前苗情调查情况看,全省冬小麦区一二类苗比例达85%,总体苗情较好,壮苗田比例高。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春我省气候局地降水可能偏少,后期可能出现低温雨雪或“倒春寒”天气。结合当前苗情长势特点,2025年,我省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要充分发挥冬前苗情好、群体足的有利因素,分类抓好水肥管理,以“一控三防”为主要管理原则,即“控旺长,防春季干旱,防倒春寒,防病虫草害”,落实好小麦各个生育期管理措施,为夺取夏粮丰收打牢基础。
一、分类指导抓好水肥管理
我省冬小麦春季管理时期主要集中于小麦返青起身至拔节孕穗阶段。小麦返青至起身期是小麦增加群体、搭建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我省南部麦区这一时期自2月中旬至3月下旬,中部麦区自2月下旬至4月初,要密切关注墒情变化,根据当地苗情长势情况采取不同的水肥管理措施因苗开展管理,促进麦苗稳健生长,苗情转化升级。拔节至孕穗期是决定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并为千粒重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水肥管理的关键期。我省南部麦区这一时期自3月下旬至5月初,中部麦区自4月初至5月上旬,田间管理重点是因地因苗,科学水肥管理,保穗数增粒数。
一类壮苗田。返青后每亩总茎蘖数70~90万、主茎叶龄6~7叶、单株分蘖3个以上、次生根7~10条的为一类苗麦田,管理上要以防旺稳壮为主要措施。在返青期气温稳定后适时进行镇压,压后划锄,肥水管理宜推迟至拔节期进行,以抑制无效分蘖,控制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防止旺长,避免后期受冻、倒伏。在拔节中后期,要以高产为目标,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控制拔节速度,促进穗大粒多。
二类苗麦田。返青后每亩茎蘖数50~70万、主茎叶龄4~5叶、单株分蘖1~2个、次生根3~4条的为二类苗麦田,管理上要采取促控结合的办法,巩固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在中耕划锄的基础上,地力水平较高的,在起身后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的,在起身前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穗花发育,成大穗;群体偏小的麦田结合肥水管理,可适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溶肥料等。在拔节初期,要以增产为目标,随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
三类弱苗田。返青后亩茎蘖数小于50万、主茎叶龄4叶以下、单株分蘖0~1个、次生根0~2条的为三类苗麦田,管理上要以促弱转壮为主要措施。在麦田表层土壤化冻时,抓住晴好天气,及早进行中耕划锄,增温保墒,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灭除田间杂草。当地温稳定回升至3℃以上时浇返青水,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配施适量磷酸二铵,以促进次生根生长,增加分蘖保成穗。要避免过早浇水,防止降低地温,影响麦苗返青生长。拔节期要以稳产为目标,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5~7.5公斤。
旱地麦田。返青后壮苗田和旺苗田,管理上要以镇压耙耱提墒保墒为主要措施,促进早发稳长,减少春季分蘖和土壤水分消耗,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弱苗田和旺长后脱肥转弱麦田,管理上要以浅中耕保墒提温为主要措施,促进早发快长。肥力不足的旱地麦田要趁雨雪、返浆时,开沟增施或直接撒施尿素7.5~10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或硝酸磷10~15公斤,弥补肥力不足。进入拔节期要以稳产为目标,在有效降雨前后做好趁墒追肥工作。
旺长麦田。管理上要以控制旺长为主要措施。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重镇压1~2次,镇压注意“两不压”,土壤过湿不压,霜冻麦田不压;苗龄过大的麦田可中耕锄划断根,抑蘖控旺;播量过大造成的假旺苗可采取化控措施,预防后期倒伏。旺长麦田有早衰现象时,要及时肥水管理,防旺转弱,以免影响后期生长。对于越冬期受冻的旺长麦田,早春要及时采取耙耱、划锄措施,尽早耙除枯叶,清除地表覆盖物,促进地温尽快回升,加强麦苗光合作用。可正常返青的,应在起身中后期进行水肥管理,起身前期可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促进生长;返青较差的应在地温稳定在3℃以上时,浇水并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磷酸二铵3~5公斤,促进受冻麦苗生长,增加春季分蘖。拔节中后期,要以稳产为目标,每亩再追施尿素7.5~10公斤。
二、防范应对春旱
去年我省小麦主产区10~12月份总降雨量平均63mm,比常年减少1.8mm,今年1月底2月初的降水,虽补充了墒情,但由于降水区域分布不均,个别地区土壤墒情不足。各地要加强麦田土壤墒情监测,出现旱情的地区要千方百计争取水源,早浇、浇好返青水,做到能浇一亩是一亩。浇水时要控制好水量,可采取小水慢灌,水到地头即止或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形式,少量多次灌溉,防止地温过快下降影响返青生长。灌后要浅中耕,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保墒稳墒。水源不足的地方可采取输水管或水带灌溉,努力扩大浇灌面积。旱地可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和叶面肥,增强植株抗旱能力。
三、预防“倒春寒”
起身拔节阶段的“倒春寒”天气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我省春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倒春寒”是易发常发气象灾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主动做好防冻预案。对土壤悬虚麦田,要及早镇压耙耱,防止冷空气顺土壤裂隙侵入;对旺长麦田,除镇压耙耱、中耕等传统措施外,也可采取喷施多效唑、矮壮素等化控调节措施,控旺促壮,防止提早拔节,受冻后影响穗分化。预防春季冻害应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在降温前及时灌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有效减轻降温对小麦植株的影响。冻害发生后,及时调查受冻程度,及早浇水追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或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降低亩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幅度,减轻灾害影响。
四、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据植保部门监测,今年我省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呈整体中等、局部偏重发生态势,重于上年,其中麦蚜、麦蜘蛛、茎基腐病等病虫害局部或大部偏重发生。冬前未除草的麦田,在返青后至拔节前要彻底开展一次化学除草。喷洒除草剂要避开“倒春寒”天气,喷药前后3天内日最低气温要高于0℃、平均气温要在6℃以上。要根据麦田主要杂草类型,科学选择除草剂,杜绝随意加大剂量,禁止使用长残效除草剂,防止造成药害。小麦拔节后禁止化学除草,恶性杂草要人工拔除。早春气温逐渐回升后,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要加强监测预报,做到及时用药,科学精准防控。对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要在起身后拔节前加强监测,发现病斑及早用药控制;对小麦条锈病,应“带药侦查、打点保面”“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防止扩展蔓延;对蚜虫、麦蜘蛛等虫害,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用药压低虫源基数。
来源: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