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伴随气温的逐步回升,我省冬小麦将由南向北进入返青期,麦田杂草开始萌发和生长。根据各地调查监测,结合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和气候趋势预测综合分析,预计春季我省麦田杂草总体为中等发生,运城、临汾等地的水浇、扩浇麦田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程度接近上年,发生面积600万亩。其中节节麦发生面积200万亩。
二、预测依据
1. 杂草基数
2月上旬各主产麦区调查结果显示,麦田杂草密度与上年同期持平,一般地块杂草密度10~120株/m2(其中,节节麦密度3~20株/m2),部分重发地块杂草密度可达200~480株/m2。麦田杂草种类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同,有播娘蒿、婆婆纳、猪殃殃、麦家公、荠菜等阔叶类杂草,和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
2. 气象条件
据省气候中心预测,2025年春季我省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总体偏多,全省平均降水量81毫米,较常年偏多3毫米。运城大部、临汾西部和吕梁西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2成;全省平均气温12.7℃,较常年常年(11.8℃)偏高0.9℃,运城、临汾、晋城和长治较常年偏高0.5℃。春季气候条件对杂草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则有利于麦田杂草的萌发和生长,一定程度提高杂草种群发生数量。
3. 其他因素
随着少免耕、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更多的杂草种子保留在表层土壤中,为杂草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基数来源;且去年播后土壤墒情好,杂草种子出土率高、密度大,增大了防除难度。与此同时,沿黄地区引用黄河水灌溉麦田和跨区域联合收割机作业,有利于杂草的远距离传播和扩散;还有部分麦农对冬前除草不重视,除草力度不够,增加了后期的除草压力和难度。
三、防除建议
紧抓小麦返青至拔节前杂草防除的关键期,及时开展综合防除,降低杂草发生数量,促进麦苗返青复壮。
1. 农业措施
结合春季田间管理开展中耕除草,或人工拔除节节麦、雀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在引用黄河水灌溉麦田的入水口设置合适孔径的过滤网,拦截水中的杂草种子,浇水后及时清理,减少杂草扩散传播。
2. 化学措施
(1)科学用药。播娘蒿、婆婆纳、荠菜、麦家公、猪秧秧等阔叶类杂草的防除,每亩可选用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70 mL,或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16~20 g,或50 g/L双氟磺草胺悬浮剂5~6 mL,或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1.3~1.7 g,茎叶喷雾处理。节节麦的防除,每亩用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20~35 mL加助剂配合使用,茎叶喷雾处理;雀麦的防除,每亩可选用8%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7.5~12.5 mL,或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4 g;野燕麦的防除,每亩可选用69 g/L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40~50 mL,或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20~35 mL,茎叶喷雾处理。阔叶类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发麦田,可选用以上对应药剂混合使用,或选用兼防两类杂草的混剂进行防除。
(2)适时用药。施药时期要掌握在冬小麦返青至拔节前,杂草3~5叶期进行,确保防除效果;在冬小麦拔节开始后,严禁开展化学防除,避免药害的产生。
(3)其他事项。喷雾防治时应注意以下五点。一是选择无风或微风的晴天,气温稳定在10℃以上,一般在上午10:00后,下午17:00时前喷药。二是在浇返青水后或雨后土壤水分充足时进行施药,除草效果最佳,土壤干燥时要适当增加用水量。三是做到三不喷,即有露水不喷,阴雨天不喷,风大不喷;喷雾时要喷细、喷匀,要防止重喷、漏喷,防止飘移到麦田周围其他作物上产生药害。四是除草剂使用要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要求,禁止使用长残留除草剂;化学类除草剂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严格禁止二次喷施。五是注意麦田杂草对除草剂的耐药性,长期使用苯磺隆除草剂的麦区,杂草种群已产生较高的抗耐药性,须避免使用。六是若发生药害,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赤霉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害。
来源: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