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些乡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提炼打造出不同类型的IP形象。这些活化、动态、能变现的主题IP,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出圈”公益流量,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有的乡村基于典型民俗文化打造民俗类主题IP,带动了体验类、观赏类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有的乡村基于传统产业积淀、制作技艺等挖掘产业类主题IP,实现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有的乡村则通过推动农村环境与艺术创作融合构建艺术类主题IP,促进艺术与乡村共生……这些特色鲜明的主题IP,基于良好的运营策略以及与农村业态的完美融合,迅速唤醒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IP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角色、一件艺术品、一种流行文化。要想在竞争激烈的IP市场中脱颖而出,最关键的是依托自身发展实际、产业特色、历史文化、风物人情等,找准IP核心特色,包括独特的角色设计、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背景世界等,进而传达信息、观念和情感,实现价值变现。比如“村超”“村BA”的火爆,不是因为赛事竞技水平本身,而是由于这些大众体育活动展现出“乡土味”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透过烟火气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大众的真诚,实现了基层体育产业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这些蕴含在IP背后的差异化价值、体验和卖点,充分满足了市场需求。
IP需要设计,更需要运营,重点在于要使IP主题融入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消费者与IP的有效连接。其中,特别要注意摒弃短视行为,不能只瞄准门票等前端经济,而是要围绕IP衍生经济做好文章。通过持续专业运营,做好IP品牌体系、活动体系、人才培训管理体系以及渠道体系建设,发挥主题IP在传承创新乡村文化血脉、优化重塑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品牌价值提升、吸引消费者多层次消费等方面的多重作用。同时,主动推陈出新,锻造IP的强变现穿透能力和长变现周期。
IP不是孤立和封闭的特殊存在,必须树立平台思维,通过平台搭建把协作主体、文化资源和创意表现形式广泛关联起来。一方面,聚众聚能,众筹共建,分类理清哪些由政府出面协调,哪些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合作,哪些由村集体自己把握建设运营,不断丰富IP业态;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做大“蛋糕”,以有限资源、更低成本创造更大价值,让更多的经营主体在IP生态链上实现利益共享。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相比房屋修缮、环境改造,挖掘、保护好在地乡土文化并通过内容创作营建IP,进而通过跨界融合让农村发展插上文旅、设计、互联网的翅膀,更具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当然,不管是打造IP还是植入IP,最根本的是要用活IP,唤醒更多农村“沉睡”资产,让IP从文化到物质层面都有持续变现和盈利的能力。(雷希颖)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