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五亿农民常住的家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和技术涌入。不仅为乡村自身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也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系列报道《中国乡村新机遇》将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是如何推进的,又孕育了哪些新机遇。先来关注“土地”,通过两类不同的种田群体,来看焕发新活力的土地,都在创造怎样的新机遇。
跨省流转土地 新农人闯出“新天地”
湖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益阳是湖南省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眼下,早稻开镰,晚稻移栽,来自江苏盐城的90后新农人——刘晓宇,正忙碌在益阳市赫山区中塘村的田间地头。在未来9天时间里,他要调度各类农机具,完成2000多亩耕地的抢收抢种。
2022年,千里之外的刘晓宇看到赫山区有大量土地挂网竞拍,通过实地调研,刘晓宇发现这里的耕作条件与老家苏北平原几乎一样,于是以每亩440元的价格竞拍到了中塘村的耕地经营权。

与此同时,湖南益阳明确,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推进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涉农资金和项目就整合到哪里,全力为改革工作保驾护航。这样一来不仅打破了农民土地权益以农田丘块界限体现的传统,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从而实现土地流转数字化、交易市场化、种植规模化。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益阳,他们不仅仅是流转耕地,也借着数字化改革的新机遇,把目光瞄准了林地。今年6月,6家公司竞拍取得3宗共2400多亩竹林经营权,林农以林地入股可以取得固定的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老百姓可以参与林地经营,获得劳动务工收入。

“科技小院”里 非洲留学生跨国学种地
改革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新装备、新技术和新的农业经营模式的蓬勃发展。这不仅为中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其他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在河北邯郸曲周县的“科技小院”里,一群在中国学种地的非洲留学生,正在广袤田野间感受现代化的中国农业。
眼下,正值玉米拔节期,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一处农田里,几台植保无人机在一望无际的玉米田上空穿梭,进行药剂喷施作业。让记者惊讶的是,操作无人机的是一帮外国人。

曲周是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也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化种苗大县。曲周苗乐园科技小院,就是中国农大设在曲周的15个科技小院之一。在设施农业的温室大棚里,管理员告诉学生,仅仅靠着一个1立方米的柜子,就可以管理占地400平方米的大棚里的水、光、温、湿等各种指标,让学生们对此惊叹不已。
跟着学生们,我们来到了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在这里学生们对种粮大户的农机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每一个机械的用途、原理和效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 焦小强:这些试验地都是我们的留学生自己种的试验地。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他们都要自己来进行操作,通过这个全过程的田间管理,然后留学生能够掌握住,中国是怎么样通过精耕细作把粮食产能提高上去的。
目前,中非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了60多名非洲学生。学生的录取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非洲留学生:学习农业技术 借鉴“中国经验”
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自2019年建成以来,一批又一批的非洲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农业技术和经验,并把这些技术和经验带回到非洲,助力当地农业发展。据了解,目前,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
这批中非科技小院的学生来中国已有一年,在曲周的农村里学习生活也都有超过半年的时间。走在村里,记者发现,学生们和村民们已经打成一片。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