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 · 智慧农业丨科技赋能 农业跑出“加速度”

日期:2025-03-12     来源:微观三农    浏览:582    
核心提示:春耕时节,从南到北,科技焕新。自动化的水稻育秧机,无人驾驶的自动喷洒机,3秒就能嫁接一株秧苗的嫁接机器人,可以撒化肥也可

春耕时节,从南到北,科技“焕”新。自动化的水稻育秧机,无人驾驶的自动喷洒机,3秒就能嫁接一株秧苗的嫁接机器人,可以撒化肥也可以进行吊装的无人机,这些充满“科技范”的农机设备,活跃在各地春耕的第一线。今天的春耕进行时,我们重点关注智慧农业——

江苏南京:“智慧春耕”见闻

无人机施肥、远程滴灌、机器插苗……又到春耕时节,深入南京乡村田间地头,在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和农机设备的加持下,传统肩挑背扛式生产少了,越来越多农户通过远程操控就能开展施肥、灌溉等操作。

在高淳区禾田越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一台农用植保无人机从麦田上空飞速掠过,除草剂均匀散开,喷洒到麦田里。

“里面安装了一套智能系统,可以自动扫描作业田块,精准喷洒作业。”合作社负责人魏清说,这得益于合作社智慧平台的建设,这一平台详细记录了种植品种、农机作业等数据,“所有智能设备都由智慧平台控制,与原来人工施肥的方式相比,每亩仅肥料成本就节约了120元左右。”

“当下春耕正在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以农用植保无人机为例,目前全市保有量已达1000余台,可以胜任施肥、除草、巡田等多种植保工作,“现在春耕人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成本也下降了”。

湖南长沙:“CT扫描” “掐尖”选种 春耕选种科技值拉满

2月26日,天气依然寒冷,岳麓山实验室的岳麓山种质资源库里,机器轰鸣。

只见科研人员将种子放入一台仪器后,仪器内部的抓手将每粒种子放到光下扫描。一旁的电脑上,清晰地出现种子的光谱曲线。

水稻种子活力检测分选仪正在对种子进行扫描。陈萌 朱加宁 摄
“这台仪器叫水稻种子活力检测分选仪,通俗来讲,就是用它给种子‘拍CT’,这样就能很快判断出种子是好是坏。”湖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余应弘介绍。

如何选出好种子?余应弘说,以前必须要等种子发芽后,才能判断种子是死是活、质量好还是不好,操作繁琐、效率低。因此,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研制了这台分选仪,目前是全球首台。

“就好比选拔优等生一样,通过这台仪器,就能‘掐尖’选出优质种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在一旁补充道,种子质量好、发芽率高是第一步,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民需求、种植习惯等选择合适的品种。

柏连阳介绍,一般而言,选种要从产量性状、经济效益、早晚稻品种搭配、抗病虫害性状4个方面去选择。比如双季稻产区,早晚稻的搭配特别重要,因为如果生育期过长,晚稻在9月15日不能安全齐穗的话,很有可能因10月遇到寒露风,影响产量。

“比如,对于湖南双季稻产区,可以用裕早1号搭配韶香100。”柏连阳说,早稻品种裕早1号生育期比较短,103天左右,产量也不错。搭配晚稻品种韶香100,生育期适中,并且米质优,价格也卖得不错。

浙江桐乡:种苗嫁接机器人“上岗”

近日,浙江桐乡一家农业基地在茄果类种苗嫁接环节,投入试用全自动嫁接机器人,这台机器人是怎么工作的?一起来看看↓
在桐乡市数字种苗未来农场,茄果类嫁接机器人正通过两侧的机器悬臂,精准夹起准备嫁接的番茄苗,将其放置在转盘的夹合器中间。随着机械轴的转动,左侧番茄苗的顶端被剪去,右侧番茄苗的下端被削成楔形。最后,处理好的接穗和砧木的切口被快速精准地贴合在一起。短短三秒钟,便完成了整个嫁接过程。

“它嫁接出来的种苗,质量要好,比较整齐,存活率要高。第二,这种机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一直连续工作。再一个,这种嫁接机器人能避免嫁接过程中病害病菌的传染,从而来提高整个种苗的质量。”桐乡市数字种苗未来农场负责人说。
据了解,这台机器人由当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并在其打造的桐乡市数字种苗未来农场里进行试用。目前,这台机器人可以实现番茄、辣椒等茄果类种苗的无人化精准嫁接,嫁接速度可达每小时500到700株,相当于2个熟练工的速度,嫁接存活率高达99%。目前这台机器人正处于试验阶段,经持续改良后,预计未来嫁接速度可达每小时2000株,每天嫁接2万株以上。

福建泉州:智能育苗助力春耕备耕

农业新科技加速赋能春耕备耕。在泉州市科技化、规模化的育秧育苗模式正在为新一年的春耕生产注入强劲动力。
在南安市水头镇顺和家庭农场的智能育苗中心内,水稻育秧工作如火如荼。工人将育秧基质倒入育秧盘,再由全自动育秧流水线精准完成填底土、喷水、播种、覆土等一系列工序。随后,撒好种子的秧盘被送入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设备进行培育,该设备能对秧苗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与精准调控。
“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优势显著。不仅可节省80%秧苗用地,还缩短育秧周期约7天,15到20天即可育完一批次秧苗,有效规避了恶劣天气。”南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春福介绍,智能育苗培育出来的秧苗密度适中,非常适合机械化插秧,有利于实现育秧到插秧的全程机械化。

山东海阳:春耕春种尽显科技范
入春以来,海阳各地已是一派“抢春之势”,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处处是辛勤劳作的身影,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生产画卷徐徐铺展。
棚外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在海阳市二十里店镇纪疃村的蔬菜大棚内,一排排嫩绿的幼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纪疃村共有高科技大棚5座,每个约1200平方米。棚内除了育苗,还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当大棚中间的传感器感受到当前温度与设定温度有差异时,会将数据传输到电脑显示器上,从而控制天然气增温炉的启动和停止。”农业技术员桑祥英说,现在有“智慧帮手”,两三个人就能把五个科技大棚打理好。
除了温度控制,高科技大棚还注重光照和湿度的管理。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幼苗的成活率,还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智慧农业系统能提前48小时预报天气,播种、喷药我都‘看天’而定,这样农事安排更合理。”二月将过,留格庄镇步鹤村京盛合作社的1500亩小麦优良品种繁育基地正值田间春管的关键阶段。合作社负责人杨京胜说,目前,合作社拥有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的农机300多台,农机作业、浇水时机与用量、土壤墒情等信息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数据如同农业生产‘指挥棒’,可以为我们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春耕春种尽显‘科技范’。”

贵州罗甸:科技手段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时下,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期。2月27日,在罗甸县龙坪镇交广村的油菜种植基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穿梭作业,为绿意盎然的油菜田精准喷洒农药。这一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县农业农村局与县供销社携手合作开展的油菜飞防业务,也是罗甸县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通过科技手段助力病虫害防治、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生动实践。

装桨、备药、倒水……在喷洒现场,农业无人机操作员正在进行飞行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起飞,地面安全,可以起飞。”随着指令下达,操作员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正式开启飞防作业。仅仅2分钟,一亩田的喷洒任务便顺利完成,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每年我们都是背起药箱来打药的,一天打不了几块地,很费时费力,现在有无人机来帮我们打药,太方便了。”交广村村民王惠香高兴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相较传统人工背负喷雾器作业,无人机每小时效率提升50倍以上,且喷洒雾化更均匀,农药利用率也更高。”农业无人机操作员新农人罗同学介绍,当天进行作业的是大疆农业T100无人机,无人机飞防的效率一个架次可以达到20到30亩的作业效率,一个下午就可以完成交广村的300多亩的油菜飞防任务。

安徽太和:小麦有了“智慧大脑”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安徽的4300多万亩小麦进入返青拔节关键期,当地充分利用智慧田管系统,增强田管精准度,提升作业效率。
近期,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常兴铎收到了手机小程序“智慧农业云”发来的预警提醒,他的麦田里出现了少量的麦蜘蛛和蚜虫,需要赶紧防治。常兴铎迅速调来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喷雾机,对自家的3200亩小麦进行虫害防治。
太和县从2021年开始推广小麦的智慧化田间管理,目前已建成近20个田间监测点,智慧田管系统覆盖152万多亩麦田。有了这套系统,种粮户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实时监控小麦的生长情况,农业部门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对种植户提供田间指导。

四川成都:春耕现场秒变“科幻大片”
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岷江畔的利水湾生态养殖基地,水面上整齐地排列着上百个“浮式生态桶”,桶内的鲈鱼翻滚、游动着。技术负责人韩爽介绍,这些桶分为直径4米和6米两种,这样不仅方便集中管理、打捞投喂,还更节约空间,比同样体积的传统方形池塘能养更多的鱼。不同品种的鱼,养殖条件不同,以鲈鱼为例,传统池塘1亩产量为2500到4000斤,这种直径4米的桶,1桶产量为2200到2400斤,直径6米产量可以达到6400斤。

他还介绍,这些桶还装有探头,这种“黑科技”可以实时监测溶解氧、水温等数据,再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传输至中控室,工作人员就可以随时观察到鱼的情况。同时,桶底部还有鱼粪回收设备,回收的鱼粪进行干湿分离,湿的经过净化成达标的水后再进行循环利用,而干的则制成有机肥反哺农田,实现“零排放圈养”。
来源:微观三农
 
 
更多>同类科技财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