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市:“五抓五促”搭建农民就业“大舞台”

日期:2023-11-0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1期    浏览:532    
核心提示: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变农村劳动力为乡村振兴生产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变农村劳动力为乡村振兴生产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打出“五抓五促”组合拳,在培育产业、拓展岗位、技能培训、苏陕协作和返乡创业上下功夫,促进39.7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2.6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动力”。

抓产业扶持 促拓岗就业

        汉中市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就近就业,实现“壮大产业扩就业—稳定就业促产业”良性循环,助力农村劳动力通过“亦工亦农”在乡村产业链上增收。

        壮大主导产业。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联农带农促增收等“五大行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共培育市场经营主体7887个,开发就业岗位29.45万个。

        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业提档升级,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产业链,把就业机会尽可能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深挖非遗产业。探索“非遗+产业+就业”路径, 建成非遗工坊、传承基地、传习所102个,常态化开展研学、展示、体验活动,催生出南郑藤编、宁强羌绣、汉中面皮等非遗精品项目,传承“老手艺”,开辟“新门路”,带动5万余人居家灵活就业。

        推进以工代赈。在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中,用工上坚持尽量使用当地群众,优先组织脱贫劳动力参与建设,就近务工增收。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123个,带动务工 7.3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10.46亿元。


脱贫群众在勉县恒泰制衣厂打包产品。

抓社区工厂 促就近就业

        汉中市按照“围绕镇村建工厂,建好工厂促就业”的思路,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来汉投资,建设“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家庭农场式、企业式”社区工厂194家、就业帮扶基地201个,吸纳3.5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600余元。

        政府促落地。在开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统一建设标准化厂房、协调金融贷款支持等环节提供保姆式服务,吸引外地企业家、本地能人、产业大户领办创办以服装加工、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等为主的社区工厂75家。

        人社保用工。推行人社干部包抓社区工厂制度,定期了解用工需求,举办逢场招聘、赶集招聘,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工厂职工技能提升,设立职工培训、实习、实训基地22个,为工厂培训技术骨干2300余人。

        财政给奖补。落实房租补贴、用工补贴、水电减免等政策性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市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吸纳脱贫人口数量多、就业增收效果好的社区工厂进行奖补,激发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抓技能培训 促实用就业

        汉中市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将市场紧缺工种和产业急需人才纳入政府补贴性培训目录,近三年投入资金2.1亿元,帮助10.12万名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年人均增收超8700元。


留坝县开展民宿管家培训,图为参训学员正在学习做菜。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融合,组建汉中市技工教育联盟(集团),优化调整12所院校的46个专业,培育优质培训机构20个,年均向本地重点产业链输送技能人才3万人,2.5万名农民工变身产业工人。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建立政校企联席机制,定期摸排农村富余劳动力数据和本市企业岗位缺工情况,及时共享信息,组织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根据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后直送本地企业就业1.8万人。

        培训就业增收技能。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培育电工焊工、康养护理工、民宿管家等农村技能人才6.12万人,就业率提高36.5个百分点。建立培训补贴与等级证书、稳岗留工挂钩机制,为4万余名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帮助3.6万人取得技能证书,留工率由37%增加到76%,实现培训稳就业、持证促增收。

抓苏陕协作 促扩大就业

        汉中市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组织10个脱贫县区与江苏省南通市8个县区市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十四五”以来实施苏陕协作项目514个、总投资60.25亿元,带动5.8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

        将企业资金人才“请进来”。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4.99亿元,建成苏陕协作产业园区11个,吸引433个就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企业落户,选派428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交流。其中,西乡县精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企业打造服饰产业聚集区,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400多个。

        让本地农特产品“走出去”。开展苏陕消费帮扶协作,通过线下专馆、线上商城等多种渠道,共计采购帮销汉中市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2.66亿元,激发企业为农户开辟更多就业岗位。其中,洋县在江苏省如皋市建设有机农产品长三角前置仓,大幅缩短农产品配送时间,2022年在东部地区销售有机农特产品 5000 余万元。

        让农产品附加值“涨上去”。积极学习江苏省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及设备,确定行业生产标准,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推动农特产品转化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全省地市率先推出“味见汉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汉中茶叶、黑米、香菇、天麻、柑橘、腊肉等特色农副产品直销国内各大城市,带动农户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

抓返乡创业 促带动就业

        汉中市始终把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作为高质量增收的活力之源,加大力度优环境、建平台、促回归,持续推进人才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
系列化政策支持。出台《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若干措施》等10余个政策文件,在行政审批、服务保障、财政支持、税费优惠、金融支持、创业用地、人才引育等方面做好保障。累计支持返乡创业9523人,创办经济实体2884个。

        全程化服务保障。在园区、镇办建立创业中心,为50个行业提供线上“一网通”、线下“一窗式”、微信“一链办理”服务。建立创业项目库,征集创业项目687个。104名创业指导团专家为初创企业“一人一策”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创建“人才共享池”,227名“人才池”专家帮助335个创业实体解决经营技术难题520余个。

        多元化平台承载。坚持“政府搭平台、平台聚资源、资源惠创业”思路,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73个,建成基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150余个,积极孵化经营实体,带动就业3.2万人。

        便捷化融资“输血”。市县财政每年安排6500元支持返乡创业。创新“政银担”合作融资模式和反担保模式,开展创业担保贷款“见贷即保”业务,发放担保贷款21.37亿元,支持创业实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更多农民就近就业。
        (供稿单位:陕西省汉中市乡村振兴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1期
 
 
更多>同类乡村振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