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典范”征程中——毕节创新启示录

日期:2024-04-0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06期    浏览:594    
核心提示:2022年,国务院批复《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国函[2022]65号文件),赋予了毕节市乡村振兴新典范的战略定位。脱贫攻坚期,曾

2022年,国务院批复《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国函[2022]65号文件),赋予了毕节市“乡村振兴新典范”的战略定位。脱贫攻坚期,曾经探索创新“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为精准扶贫树立了贵州样板的毕节市,如今开局新征程,围绕经验创新与突破,毕节市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思考、实践,继续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

年初,记者在当地采访期间,了解到众多集成创新做法,因其系统性、多维度解决着老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需求,体现出勃勃生机。现撷取几则案例,解剖麻雀,管窥其貌。


“数字小院”里,“田秀才”迭代
——在祖国大地上抒写代码

案例呈现

七星关区朱昌镇螺蛳村“数字小院”实践基地,12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正开展着轰轰烈烈的“事业”。

螺蛳村从云南引进一批乌骨鸡发展养殖产业,结果发现,受气候、海拔和湿度影响,鸡的成长速度与预期不符,死亡率高达70%。为了能够选育出适合本地的优良鸡种,去年10月,“数字小院”的学生们捣鼓着孵起了小鸡。

“这是我们自己琢磨着孵化、选育出来的第一批鸡苗。”一名学生指着泡沫箱里才一周大的小生命们告诉记者,这是日照加温设备,那是温湿度传感器,本地化的小鸡名叫“乌蒙玄凤”,它们会在种黑麦草、养蚯蚓的有机循环改良土地上长大,而且养得越久,品质越高……

“数字小院”是为在校完成两年教育、具备基础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的学生提供的一个实训基地。“本地学生基于各自感兴趣的产业方向,在田间地头钻研实践,既能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又能以数据赋能、科技赋能乡村产业与乡村治理,满足本土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一种途径。”朱昌镇镇长刘海介绍。“孵小鸡”的学生们,实践任务是开发“智能化鉴溯鸡舍”,但了不起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顺手就把土地生态修复监管系统开发与种苗培育问题一并解决了。
“老师让我们参与的是跨学科学习实践。我是学农的,结合数字化实践后,不但能学到新东西,还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挺有用!”刚从田间喂鸡回来的学生彭艳分兴奋地与记者交流着,眼里有光。

据了解,2022年启动的“数字小院”,迄今已经开发出的应用有:“优选毕货”小程序,将毕节市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对外销售;七星关区鸭池镇“未来农业”项目监控系统,确保通过节水方式在喀斯特地貌上“空天地一体化”完成水稻种植,并为千里之外的科研院所实时提供产地数据;赫章县金银山易地搬迁安置区的社区治理系统,解决搬迁群众留守儿童及重点监护人员的跟踪监护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在“数字小院”设立基地,探索各自领域前沿技术在当地的应用;广东省农科院的专家通过分析研究来自“数字小院”的一线海量数据,通过远程技术指导水稻种植实践,随时传递研究成果和创新理念。得益于多重资源叠加,有志于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家乡的学生们,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契机下,重塑着“土专家”“田秀才”的面貌。

在七星关区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又一座“数字小院”正在建设中。

毕节做法

“数字小院”的学生们有个共同的名字—— “数智学徒”。聚焦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目标,七星关区探索“数智学徒”机制,通过强化培训、深化练兵、发挥用途、引导归根等方式,打造乡村振兴数智服务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为此,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建“乡村振兴数字化创新产业学院”,选拔50余名优秀学生作为“数智学徒”,到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班学习,同时联引七星关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形成“中职+高职+数智学徒”模式,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既懂大数据又懂产业的综合型人才。打造朱昌镇螺蛳村“数字小院”实践基地,引导“数智学徒”组建项目团队参与数字化服务型实践项目,打通理论学习向实践成果转化的通道。

抢抓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机遇和东西部协作优势,积极对接东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分批次派遣“数智学徒”到东部企业参与基本劳动、场景微创新、数字化流程再造等综合服务项目。目前,毕节市共向东部企业输送9名“数智学徒”,其中有2家东部企业与“数智学徒”达成初步合作协议,东部企业发包的数字订单总额近200万元。

引导“数智学徒”回到家乡,以“数字小院”为载体,继续用远程数字化形式为东部企业提供运维服务。同时,依托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支持“数智学徒”利用援建过程中学习到的东部企业生产经营理念返乡创业,并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服务,为“数智学徒”返乡创业提供实质性支持。

相关启示

突破简单、机械“软件开发执行者”的身份窠臼,通过在田地里参与劳动实践,“数智学徒”对整个劳动过程进行系统、有机思考,“编写的程序如何助力产业发展?”“开发的软件要达到什么目的?”兴趣趋导、技能大解锁、创意大爆发,从服务家乡中获得成就感,他们乐在其间。同时,在“数字小院”参与的项目商业化后,他们还能成为相关公司股东,高质量就业与创业模式进一步吸引着“数智学徒”。

朝门广阔天,青春正飞扬
——家乡就是“有风的地方”

案例呈现

从百里杜鹃城区出发,一路蜿蜒,大约一个小时车程后,记者见到了黄泥乡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这是名出生于1992年、已有5年村委会副主任和3年村党支部书记履历的年轻“老”干部。

“在我们村,有两样事情村民特别积极踊跃:一是入党,二是进村服务。”游永彬说。全村64名共产党员中,9名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很多大学生回村就主动申请入党。朝门村村“两委”班子中,最年轻的村委会副主任2002年出生,这批年轻人清一色都是大学毕业生,学的是会计、法律、计算机、医学、建筑等专业。谋划项目的时候,一般没啥能难倒他们。

“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妈说,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面,舒服。”打开推介朝门的小视频,国际化的视觉表达及诗意哲学的文案直击内心。朝门村春赏油菜花、夏约插秧节、秋闻稻花香,年轻人充分发挥敏锐网感,在网络空间一次次发出花海之约、秋收之约、“我在朝门有亩田”的活动邀请,一次次打动前来的游客,大家直呼“真是没想到” “世外小桃源”。

村里2019年开始发展旅游。那时,游永彬天天晚上打电话给旅行社老板,磨着人家帮忙开拓市场,当时给出的收费标准是游客吃住合计30元/人/天。如今在朝门村,一间客房单价都涨到了128元。

随着村党支部领办、经营的民宿项目越来越成熟,朝门村群众的增收渠道也越来越灵活多样:有村集体向群众租房经营支付租金的模式;有村集体出资装修,然后和群众分润的模式;也有一楼群众自己住,二楼在避暑季、游学季提供给游客住的“嵌入式”分润模式。村集体合作的农家菜餐厅生意红火,单次接待能力百人以上。合作社提供试种成功的高产水稻品种给村民种,还提供加工机器、上门收购、线上线下统一销售。产量高、卖得完、卖得快还卖得贵,村民们再也不用拉着大米辛苦赶集了。村里200亩果园,樱桃、枇杷、杨梅、橘子轮番迎客采摘,农特产品一上直播瞬间售罄。靠着村里自有茶叶品牌“朝门鹃红”,掌握采茶技能的老年人也能增收。

村里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游永彬总是建议他们选择大城市开阔眼界。家长不理解,游永彬说:“放心!走得越远,越想回来。”

毕节做法

为了保护和开发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因花而立。历经15年,这里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毕节市唯一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百里杜鹃把“旅游”当作转换器。“产业融合要和乡村紧紧地、有效地扭在一起,让老百姓融合进来,全员服务旅游。”百里杜鹃管委会副主任黄飞告诉记者。


在朝门村,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的孩子们兴致勃勃。

守住生态底线和红线,跳出时间与空间,百里杜鹃凭借“花期之外”和“花区之外”的顶层设计,突破了春季为期一月的单一“观花”产品瓶颈,走出了观花季、避暑季、康养季“三季观花,四季旅游”的发展路径,多年来已经创建出1个5A级、1个4A级、5个3A级风景区及37个乡村旅游点。据统计,2023年,全国14个省份、44个县的游客来到百里杜鹃避暑,避暑季三个月期间日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围绕“花区之外”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将差异化定位的亲子游乐彝山花谷、户外康体运动景区与百里杜鹃核心景区紧密联动在一起。同时,根据游客游览需求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甚至将省域内景点联动起来,共享资源。

据统计,目前百里杜鹃的接待床位共计1.4万张,旅游旺季一铺难求;近年外地人在此购房1万多套,且数量逐年递增,拉动着当地17家旅游地产公司;提供大量岗位用工需求,周边村寨的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当地花卉龙头公司还培育研发了106个品种,使高山杜鹃商品化,远销海内外。用黄飞的话说,“8000多户老百姓吃着旅游饭,赚得盆满钵满”。

像朝门村这样的乡村旅游点,需要围绕“稻田”不断深耕内容,开发旅游产品。在秋收后的旅游空档期,区旅游局建议做“稻草文化艺术节”,把派不上用场的稻草,变成带动老百姓增收的法宝;黄泥乡党委、乡政府推动把稻草节举办时间提前,承接起隔壁景区国庆节期间的外溢客流;在煤厂上班的村民理事会成员,下班领着村民一起扎稻草艺术品直到深夜,支持村里搞活动;艺术节期间,百里杜鹃集全区教育、广电、旅游资源向朝门村倾斜,还将幼儿园小朋友的美术作品组织在此展览,吸引游客。于是,又一个旅游产品在市场中挺立起来。

相关启示

诗意朝门的灵魂,在于扑面而来的活力与干劲。村里组织活动,乡党委书记、乡长会在微信群里带头捐经费;拓宽道路时,老党员会主动让出自家土地,与不愿配合的人家置换出修路空间;游永彬返乡任职时,身为党员、退役军人的父亲第一个站出来坚定支持;党支部发通知,年轻党员微信回复的一条条“收到”积极迅速…… “领导带得好,他们思路广,点子多,指哪里我们就打哪里。”“前几天刚上报要办一个活动,乡党委书记说,你们大胆搞,全力支持!”是什么吸引着年轻人积极返乡?在“游永彬们”心中,当然是这温情满满、生机盎然的干事氛围。

梦幻田园中,规划先手棋
——“法律明白人”的实操宝典

案例呈现

小儿麻痹后遗症、肢体三级残疾的脱贫户夏达权是家中的顶梁柱。去年通过培训,他掌握了理发手艺,乘着周边农旅融合发展的东风,开了一家理发店。靠着理发店,他每年有四五万元收入,加上家中土地收益、村里产业分红,夏达权和妻子、两个读小学的孩子,一起过上了有奔头的红火日子。

夏达权所在的金沙县西洛街道开化社区,位于该街道农旅融合项目“梦幻田园”核心区,涉及开化社区及周边2个社区,由西洛街道党建引领调研谋划并统筹打造。这里,1350亩莲藕产业撑起3A级千亩荷塘;500亩连片大棚里,种植了葡萄、羊肚菌、西瓜、草莓。配合6月到10月的荷花观赏季,夏黑、金手指、阳光玫瑰等葡萄品种次第成熟,家庭农场进棚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与荷花景区经营实现有效互动。

2023年初,新一届街道党工委班子引领谋划制定了《关于提升打造“锦绣西洛·梦幻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确定下辖10个村(社区)整个区域的发展布局,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区域规划中,为高质量推进梦幻田园农旅融合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基层干部组织群众集体协商、有效谋划、招商引资,各地投资商纷至沓来,整个街道数千名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也陆续返乡,仅开化社区去年就新增农家乐经营主体300多家,全街道总计6000多人次参与了工种繁多的就业培训。去年,“梦幻田园”游客总量相比之前一年10余万人次,涨了3倍多。

产业发展蒸蒸日上,通过务工、土地、技术、分红等方式有效联结到当地每一户老百姓,使其受益。开化社区去年人均收入2万元,20户脱贫户户均同比前年增收34.41%。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宏耀告诉记者,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80.5万元,给老百姓分红35万元,惠及320户老百姓。

毕节做法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发布,贵州省迎来了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机遇,西洛街道就是试点之一。受试点工作启发,街道党工委深入思考,决定“所有权、资格权的受益不变,以使用权筑巢引凤,用市场换产业,用资源换投资”的工作思路,推动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厘清土地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党工委引领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中,统筹街道全域经营性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布局,不仅考量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还考虑彻底解决多年前因产业失败导致群众土地权益受损的问题,更对未来发展做了前瞻性布局,例如:2030—2050年间公墓山有扩容需求,如当下规划不到位,届时土地供应不足会增加矛盾。“得把老百姓身边的事解决好,生前身后的事儿都得考虑进去。”西洛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卿说。

方案通过法律审查后,申报土地、制定各村庄规划、进行土地价值评估等工作渐次展开。恪守“坚决不卖地”“不让老百姓失地”原则,建筑用地评估租金为5000元/亩/年(不做配套),与数十万元一亩的建设用地市场售价相比,企业搞旅游建设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之前周边产业失败多年没人要、老百姓又因重重矛盾收不回的500亩农地,经过盘活,租金从300元/亩/年增值至1000元/亩/年。随后,确立引资“五进五退”制度:引进有资金、有实力、产业符合规划、有良好的市场经营的诚信体系、有乡愁情怀的企业;清退有历史矛盾、不符合当地发展规划、拖欠民工工资、缺乏良好的诚信体系、产能落后、不能与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企业。被引进的市场经营主体,与各村集体签订合同要满足四个前置条件:一是先钱后地。所有经营主体合同签署24小时之内必须打款到村集体账户。二是利益联结。每个经营项目保底联结15户脱贫户每年户均分红2000元。此外,务工收入、土地租金、村集体收益70%联动到每一名农户,使群众受益。三是建设布局必须与《三年行动方案》中规划要求合拍、不重复建设,且所有投资主体都与相关村集体签订对赌协议,承诺项目建成后经评估公司评估,投入价值未达到对赌约定,村里全部收回。四是建设完工后,所有建筑物、地面附着物均为村集体资产。

相关启示

规划不是摆设,法律思维贯穿其间。西洛街道在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进程中,《三年行动方案》所有内容都经过法律审查,所有合同全部出具法律意见书,建设验收按照法定流程,涉及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格按法律规定落实,法务议事协调全程参与。由此,老百姓、村集体在捍卫土地权益中变被动为主动,不再是“最弱势的甲方”。党建引领、法治规划、百姓决议、市场运作,“梦幻田园”迸发出令人瞩目的产业活力和澎湃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至今年9月预计固定投资将达1亿元,且参与经营主体皆很满意。

穿越数据技能,看见乡村振兴中一种适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穿越青春激情,看见建设家乡时一种包容向上的奋斗氛围;穿越法治规划,看见乡土中国上一种专业理念的崛起曙光。他们,有根,有力量;他们,有情,有担当。他们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

他们,并不是孤例。以村集体固定资产入股商业超市,带动起积分超市对老百姓的吸引力;志愿者组织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成为乡镇综治中心的眼睛与耳朵;宅基地抵押贷款建设的民宿红红火火;反包倒租的茶园经营模式推广如火如荼……在毕节,只要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一露头,各县区就你追我赶、争相学习,因地制宜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典型经验的光芒在各地的不断传播与进化中折射反射、交相呼应,造就了毕节“百花齐放满园春”的创新氛围。昔日脱贫攻坚做样板,今朝乡村振兴开新局。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来自毕节试验区的启示录,刚刚掀开一角。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06期
 
 
更多>同类乡村振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