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变向未来——毕节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发展路径

日期:2024-04-0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06期    浏览:626    
核心提示:赫章县海雀村向贫困宣战,经过涅槃重生后实现蜕变;黔西市化屋村在夹缝中求生存,又不断在发展中谋创新这些村庄的蜕变之路,留下

赫章县海雀村向贫困宣战,经过涅槃重生后实现蜕变;黔西市化屋村在夹缝中求生存,又不断在发展中谋创新……这些村庄的蜕变之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1年1月15日,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国务院扶贫办关于确定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和脱贫攻坚考察点的通知》文件,明确了毕节市黔西县(现黔西市)、赫章县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

近年来,毕节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将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及考察点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展示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振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发力。

忆“苦”:
精神信念激发内生动力

精神信念,是一种无价的财富。

信念亦能战胜困境,而这种信念,在海雀村具象化为“文朝荣”精神。

在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面临着如此窘境:森林覆盖率不足5%,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全村人的生存难以为继。

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文朝荣心如刀绞,决心向“贫困”宣战。可如何为生存而战?有林才有希望,有地才有战场。于是文朝荣不畏艰难,带领全村群众冒着严寒运苗、种树,上山植树造林,一干就是30多年。在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发展了种植,打好了底子,“苦甲天下”的穷村变得“林茂粮丰”。

2014年,积劳成疾的文朝荣离世,海雀村“两委”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守护着“老支书”的心血,在脱贫攻坚期间夜以继日发起冲锋号角,带领群众建设海雀村。靠着精神信念支撑,如今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达77.21%,村民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33元增加到如今的18633元。

海雀村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文朝荣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为海雀村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接续奋斗。

为弘扬践行“文朝荣”精神,2022年5月,赫章县以海雀村为教学服务中心开展基地建设,设立“赫章县海雀现场教学基地服务中心”;依托党校、高校等师资力量,围绕文朝荣同志的艰苦奋斗事迹,开发了《文朝荣工作方法及实践》《我的父亲文朝荣》等一系列教学课程,并完善相关陈列馆、讨论室、报告厅等建设,让战天斗地、战胜贫困的“文朝荣精神”有更为具象的呈现。

“全县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解说员专职队伍和教学保障队伍。目前基地有专职教师20名、兼职教师9名、群众教员26名,进一步充实了专题教学师资库。”基地负责人赵青介绍。

作为脱贫攻坚考察点的海雀现场教学基地,成为贵州省广大党员的“精神故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文朝荣精神,吸引了各级党组织、全国各地的党员前来学习,海雀村也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品牌”。

“前来进行培训的学员,都被文朝荣老支书‘向天斗、向地斗’的精神所震撼。”赵青说。截至2024年2月,海雀村考察点共接待团队164批次,共计9785人。

这种精神信念,也不断催生海雀村新的发展动力:该基地在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下,通过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的产业发展模式,以“1234”(即:发展一批民宿产业、种植200亩林下魔芋、发展30个食用菌大棚、种植400亩林下天麻)产业发展思路,帮助当地群众实现了增收。

海雀村考察点并非个例,林泉镇海子社区作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之一,也探索出自己的特色做法,即: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改造了党员之家、多媒体教室、讨论室和食堂;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公司+农户”运营管理模式,发展了5家民宿、5家农家乐,可供100名学员入住,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的开展推动乡村振兴,让老百姓通过开办民宿、发展旅游+精品农业等有效措施进行精准就业创业,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增收。

思“变”:
因地制宜转变发展优势

思“变”,在困境中谋出路,在发展中求创新,是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一路走来破除万难、成为先进村的重要因素。

2023年3月,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自此,化屋村有了更大的名气,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游玩,也让不少国外的游客认识了这个坐落于黔西北的美丽村庄。

很难想象化屋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玉米、一年没有半年粮”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63.63%。在当时,“手扒岩”曾是过去村民的出行方式,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人们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

但化屋村并未向贫困妥协,而是寻求一切可能的出路。2004年,在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化屋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找准定位,依托生态优势,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水陆空一体推进”的定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化屋村通过发展苗绣等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裴建光/摄

路通了,人也跟着来了,群众也顺势开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日子也越来越红火。2023年,化屋村共接待游客30.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69.38万元。

特色旅游业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三黄”(黄牛、黄粑、黄姜)产业的发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022年和2023年各分红100万元。建成的两个黄粑加工厂实现利润115万余元;与贵州黄牛集团合作,商品牛养殖年利润50万元。化屋小黄姜入选了2022年全国十大优质种质资源,正逐步走向全国。”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介绍。

除此之外,化屋村苦练“内力”,通过发展苗绣等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许蕾进一步介绍,化屋村通过不断扩大化屋苗绣规模,苗绣产业焕发活力,开发苗绣蜡染文创产品100多种,年销售额达180万元。

找对了路子,化屋村实现了多产业多形态发展,群众的腰包也越来越鼓。2022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

探寻化屋之变的秘诀,在于其不断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将地貌优势转化为产业效能、将民族优势转化为文化效能,一跃成为先进典范。在化屋村被确定为村级交流实践基地后,更是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迈进,不断实现产业升级,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23年6月,世界环境日驻华使节贵州生态环保公益行动在化屋村成功举办,来自五大洲19个国家及上海合作组织的20余位驻华大使、高级外交官相聚化屋,发布了“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声明”,种下国际生态友谊林,推动了“感恩之乡·苗韵化屋”走向世界。

“未来,我们将把化屋村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好、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生动实践的化屋篇章。”许蕾表示。

扶“智”:
用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

扶“智”,对激发脱贫群众内在潜力和创造力、培养脱贫群众对于自身未来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之一的毕节同心农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同心职业学校)在农工党倾力帮扶下,用教育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位于大方县的同心职业学校内设立器械维修、护理部、服装设计等专业。在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多方位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学校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让学生们在此能够有良好的培训体验,更让这里成为许多脱贫家庭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

“正是在学校的培育和老师们的鼓励下,才成就了现在的我……”00后的王靖,已然完成了“身份”的另一种转变。2017年,王靖作为新生踏进了同心职业学校,他十分珍惜在校求学的机会,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并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和奖项。毕业后,王靖选择了在母校当一名任职教师。他表示,自己是脱贫家庭学生,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想帮助更多的脱贫家庭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依托考察点建设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学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心职业学校党总支书记林林说。

为此,依托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同心职业学校先后申报了“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心”“贵州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项目,该校作为理事单位,还先后加入了“穗毕人力资源开发协作产教联盟”“毕节市煤炭产业产教联盟”“毕节市乡村电商产教联盟”,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自2022年以来,同心职业学校紧抓“农工党+东西部协作”机遇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建设项目开展职业技能短期培训1516人,完成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学员注册8387人。该校也先后获得“大方县名学校” “贵州省东西部协作示范校” “贵州省校风学风示范校”等多项殊荣。

这正是毕节市统一战线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毕节市也将加大对脱贫人口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内生动力,以此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

2023年,毕节市不断强化对脱贫人口培训力度,其中,黔西市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3320人、乡村振兴基层骨干870人、“粤菜师傅”“乡村工匠”“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等东西部劳务协作培训815人;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37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685人次,并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农村劳动力到东部结对省份就业1846人,帮助农村劳动力省内就近就业3000人,帮助农村劳动力到其他地区就业516人……

“毕节市依托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和考察点,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发展的特色路径,建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基地有效价值,让基地建起来、用起来和活起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发力。”毕节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泽宏表示。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06期
 
 
更多>同类乡村振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