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关注山西丨振兴村“振兴记”

日期:2024-07-08     来源:人民网    浏览:618    
核心提示:50多年前,落差100米的山坡山沟里,坐落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村民生活有三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如今,村依旧是那

50多年前,落差100米的山坡山沟里,坐落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村民生活有“三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

如今,村依旧是那个村,但是风光却大不同——

碧树掩映下,别墅林立,庭院雅致,亭台楼阁点缀其间;

步行街上,特色小吃、传统作坊、乡土工艺小店引人驻足;

国风游园、“元宇宙”体验馆、研学游……乡村新业态层出不穷。

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如其村名所被赋予的美好寓意,走上“逆袭路”,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一方沃土。

振兴村新貌。

半个多世纪的征程,振兴村一届又一届两委班子,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靠着发扬“三牛精神”,在振兴村这片土地上“耕”出了“五个一”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一场战役——“兴企建村”拆旧建新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住在山坡坡,吃着糠窝窝,过年才有米汤喝。

说的是昔日振兴村,原名关家村,牛扎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在这个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上学难、吃水难、行路难,没有任何资源、没有任何资金、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这样一个“穷得底翻天”的贫困村,生存都是难题,还要创业更是需要挑战。但是,艰难的生存环境,恰恰造就了振兴村人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品质,并融入到振兴村人的性格里。艰辛的创业之路开启——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办年产两万吨的小煤矿;

九十年代,建起洗煤厂,成立振兴潞宝运输公司;

振兴村村民民居。

煤矿投产达效后,编造厂、粮食加工厂、建材厂纷纷建立……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多点开花。

从1989年到1996年,在乡村的沃土上,振兴村村民们手绘地图,脚沾泥土,开启了振兴村发展加速度。

1996年到2009年,企业经过四次大的变更和改制,牛扎根连任董事长。村民们打工和卖玉米的血汗钱,汇聚成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期间,2005年,振兴集团公司成立,拉开了“以企带村”建设新农村的序幕。

大家的小日子慢慢好起来时,我想到的是让村民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牛扎根有了新的思考方向,要将过去那个破烂不堪的旧村庄,彻底改变为面貌一新的新农村。

想法虽美好,但现实很“骨感”。摆在振兴村两委班子面前的,是村民们要打破原来的坛坛罐罐,面对本不确定的新生活——不愿意、不理解、不接受、不执行。

拆迁过程漫长且艰难,摆在眼前的一道道坎就一道道跨。

村民打退堂鼓的,村干部就开会统一思想,鼓舞士气;村民不理解的,村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意见不统一的,就少数服从多数,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牛扎根常说:

当村干部,做任何一件事必须有耐心,不仅要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还要给大伙儿逐渐转变思想观念的时间。

九年的不懈努力,九年的真心和真情,逐一打动着村民们。2008年10月18日,在历史上是平常一天,但这一天对于昔日的关家村来说,是新生的一天,全村整体搬迁进新建别墅式住宅和单元楼。
振兴村旧貌换新颜。

搬迁后的新村取名“振兴村”,2019年关家村、郜则掌村、向阳村三村合一,取“乡村振兴、民族振兴”之意。既是振兴集团以企带村、村企共建的成果展示,也是“新振兴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从此,振兴村跨入了新时代。

如今,远眺振兴村,青山怀抱中,花园别墅林立;走进振兴村,蝶恋花海间,风景这边独好。振兴村恰如其名,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榜样。

一杆旗——“五级联包”党建引领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

2010年成立的振兴新区,由三个行政村和一个集团企业组成,是一个村企共建、农旅融合的特色化农村产业新区,现隶属上党区委区政府直接管辖。

振兴村社会治理中心。

在工作实践中,新区党委创新实行了“五级联包”党建工作责任制,即:党委委员包党总支、总支委员包党支部、支部委员包党小组、党小组包党员、党员包农户。联包责任人有“七项工作职责”“五项服务内容”,让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让党员干部人人头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

在振兴新区,“五级联包”的核心就是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不仅包出了干部的责任心,包出了群众的向心力,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干群同心的聚力效应。

一条路——“三产融合”产业兴村

在过去,煤矿是振兴村的基础产业,振兴村人却早早认识到,煤炭这种行业,现在离不开,将来靠不住,煤炭挖完了,老百姓以后要怎么生活?面对未雨绸缪的新问题,振兴村人除了激情,更有行动。

加紧充电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村干部们到全国各地“取经”,学习交流全国各地百强村的成功经验……振兴村的发展思路,越捋越清,进入了全新的转型阶段,确定了以工补农,以农带旅的思路,加快实现三产融合,在产业融合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为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集约化开发,打造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开发了“振兴小米”“振兴杂粮”“振兴葵花油”等品牌的农副产品;成立经济联合社,通过民企变村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促进农民增收……

振兴村现代农业示范园。

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同时,振兴村又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2012年,瞄准打造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全村构建起了“以生态培育为基础,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以休闲观光为主线,以避暑康养为特色”的田园型休闲度假旅游体系;

2017年,振兴小镇城为国家AAAA级景区,走出了一条”康、养、学、闲、情、奇”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新模式,成功打造“振兴小镇”乡村旅游品牌;

通过打造农业科普体验园、四大主题创意场馆、“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振兴不夜村”国潮文化项目等,不断丰富旅游产业新业态;

如今,振兴村不断提档升级“文旅+研学”产业,以研学游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元宇宙科技体验馆、无动力儿童乐园、3D影院等打开发展新空间……

振兴小镇研学游项目——“元宇宙”体验馆。

振兴村立足本地特色,坚持融合发展,催生了美丽休闲经济、文旅康养、教育培训、智慧应用、直播基地等乡村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助力振兴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一本经——“三色文化”涵养村风

在振兴村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的同时,振兴村和牛扎根一起进入收获的季节。先后获得“中国幸福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字头荣誉称号。牛扎根本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功勋人物”等荣誉。

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大楼。

这背后,离不开“三色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以体验农耕文明、民俗特色为主的“金”色文化,以传承革命精神、先烈遗志为主的“红”色文化,以牢记传统美德、历史根脉的“古”色文化。“三色文化”不仅让村民始终牢记先辈勤劳俭朴、敬业持家的光荣传统,也使之成为振兴人永远向前的精神基因——

通过家风家训室、梅兰竹菊四大民俗文化长廊等一批文化传承阵地的建设,春节嘉年华、根祖文化旅游节、“粽情与你”健步行登山活动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文化;

振兴村一年一度的重阳文化旅游节活动。

“一约四会”制度,村干部履职行为规范“十八个不准”,婚丧嫁娶“八不能”,日常生活“八不准”,村民出行“八不要”,移风易俗“七字歌”……一项项村规民约来引领文明村风。

制度、活动、评选……一系列组合拳,让文明乡风在振兴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演绎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一个平台——“五小监督”基层治理

“只要我们始终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讲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村里的面貌总有一天会改变。”带着这一初心,振兴新区党委紧盯“人、权、事、财、物”五个关键点,构建起基层治理“五小监督”微体系——监督“人事”选聘、“权力”运行、“事项”决策、“财务”花销和“物质”采购。

在推行“五小监督”的同时,振兴新区还积极构建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督办、统一归档的“四统制度”;在关键节点、重要活动期间实行“社会治安联防、工作力量联勤、突出问题联治、群众参与联创”的“四联”机制,推动形成了“党政领导、部门协调、村企联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振兴小镇“粽”享快乐端午。

“五个一”是牛扎根自己走过的路,也是振兴村到振兴新区、振兴小镇这条蜕变之路结出的果。现在的振兴村正用“千万工程”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努力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继续走在前列、争当示范,以差异化的理念,推动产业振兴;以当助手的姿态,落实人才振兴;以富脑袋的导向,助力文化振兴;以高质量的规划,促进生态振兴;以创造性的举措,强化组织振兴。

振兴村人总是想得很远,看得也很远,但脚下的路却走得很踏实。这条前进的道路永无止境,振兴的故事还依然在续写。

花甲之年,心归处,依然是振兴这片热土。

只要我还能干一天,就会力争让群众获得幸福美满!

在振兴村,很多像牛扎根一样的村干部们庆幸能参与振兴村发展、创新、变化的每一天;未来,这群人将继续接力,也会有更多人与振兴同行。
来源:人民网
 
 
更多>同类乡村振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