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详解:“千万工程”,浙江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日期:2024-07-29     来源:乡村观察家    浏览:658    
核心提示:千万工程,浙江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近日,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通林刊发署名文章,

“千万工程”,浙江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近日,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通林刊发署名文章,详解浙江“千万工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增收八招”。

其中包括:创新强村富民组合拳,用好集体带富招,实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推行“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模式,培育推广大下姜、大余村等一批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的片区组团典型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

以下为全文: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乡村振兴文稿》(2024年第5期)刊发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通林的署名文章《迭代深化“千万工程” 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浙江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场景下,迭代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系统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有机融合,坚决扛起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使命。

深刻把握

“千万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的价值理念

“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开辟出一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为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着力点撬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宝贵经验和重要支撑。

坚持人民至上,践行根本宗旨促农增收。“千万工程”实施初始就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十多年来,“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时代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农民需要作为思考问题、谋划政策、推动工作的实践原点,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城乡融合促农增收。“千万工程”是浙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龙头工程。二十多年来,“千万工程”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关系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败的关键举措,要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激发乘数效应,持续缩小三大差距。

坚持生态优先,树牢“两山”理念促农增收。“千万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成功范例。二十多年来,“千万工程”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打好“生态牌”,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了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新路径。擦亮生态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要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民生福祉,创新开展村庄经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持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更多农民吃上“生态饭”、挑上“金扁担”。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制度机制促农增收。“千万工程”塑造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独特气质。二十多年来,“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形成了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实施机制,规划先行、标准规范、技术保障的引导机制,要素跟进、长效运行、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创新,为建设美丽乡村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改革创新是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的强大动能,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提质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创新探索

“千万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的科学路径

浙江聚焦补齐农民农村这一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增收八招”,有力有效推动农民持续较快增收。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4万元台阶,连续39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接近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6,连续11年呈缩小态势,为全国省区最小。

念好“土特产富”四字诀,用好产业创富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浙江以深化乡村土特产“百链千亿”行动为抓手,围绕“土”字做资源集成、价值开发文章,围绕“特”字做优势集成、打造特色文章,围绕“产”字做链条集成、整体提升文章,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全省已累计建成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92条、产值超百亿元的全产业链7条,总产值2800亿元以上。持续健全联农带农惠农机制,引导农民利用土地经营权、劳动、技术等资源,以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共享“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收益,当前全省“土特产”数量1040个,带动近600万人员就业,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创新强村富民组合拳,用好集体带富招。实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全力打好“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四套“组合拳”,推行“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模式,实施“飞地”抱团项目约1100个,培育推广大下姜、大余村等一批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的片区组团典型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2023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91亿元,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94%,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56%。

探索“美丽经济”撬动法,用好生态聚富招。全域高水平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迭代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全省和美乡村覆盖率达25.5%。在推进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村庄经营,实施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推广数字游民、创意茶咖、研学露营等乡村创业模式,深入发掘民间艺术、节气文化、传统手工艺、戏曲曲艺、民俗活动等活态文化,推动村庄品牌化、创意化发展。2023年,全省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全面提升,其中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10307元、增幅为12.7%,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和主要突破点。

升级农业“双强”驱动器,用好科技致富招。注重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部署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六个“百千”工程,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构建“1+6+N”农业科技创新架构体系,成功创建全国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实现全省域覆盖。2023年,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5.3万元/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形成标志性农业应用技术模式规程102项,累计育成农业新品种318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4%,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

盘活农村改革“三块地”,用好活权促富招。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三块地”改革,加快把农民手中的沉睡资产唤醒。聚焦承包地“化零为整”、适度规模经营,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联动“多田套合”土地综合整治,科学制定农业标准地招引项目标准,引领带动农业发展从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目前全省建成农业标准地66.77万亩,落地农业标准地高质量项目1156个。同时,深入实施十万闲置农房盘活计划。

培育乡村创业“新农人”,用好人才领富招。大力推进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打造以1000名“浙农英才”、1万名乡村“头雁”、10万农创客、100万现代“新农人”为主体的“1111”乡村人才矩阵。系统建立1个制度性文件统领、1个培训信息系统辅助、1个培训平台支撑、500余家田间学校助力的“1+1+1+N”农民培训架构,近十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80余万人次,全省乡村人才总量达223.6万,超6.4万名农创客在广阔乡村大显身手,带动超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产值过亿的农民培训促富品牌25个,带动建德草莓、嵊州小吃等66个亿元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锻造数字经济“新引擎”,用好流量引富招。提质创新乡村数字经济,以建设部省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为契机,深入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出台全国首个《数字乡村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深化“浙江乡村大脑2.0+浙农系列应用+浙农码”建设,推动传统生产设施数字化改造,建成数字农业工厂(基地)417家、未来农场33家,乡村数智生活馆150家。创新打响系列“村播”品牌,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数字营销新路径,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组织省级线上活动80余场、直播带货280余场,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字经济优势加快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

走好结对帮扶共富路,用好区域帮富招。以缩小“三大差距”为目标,打好山海协作、新型帮扶共同体、先富带后富“三同步”等组合拳,完善“双向赛马”绩效评价,持续巩固县村户一体化帮扶格局,深化拓展乡村振兴十大助力行动,累计落实组团式帮扶项目351个,促成项目投资532亿元。推进低收入农户和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增收行动,强化驻村帮扶和“一户一策”干部精准帮扶,每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万个,优先吸纳农村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2023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6.1个百分点,山区26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低收入农户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迭代完善

“千万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在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路径的新征程中,浙江将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持续迭代增收机制,加快农村“扩中提低”,让农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

发挥党管农村的政治优势。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农办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推进机制,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联动,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体系。发挥好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着力纠治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确保党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完善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向乡村延伸落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二十条》《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若干意见》等强农富农政策,深化农业农村投资“一件事+明白纸”集成改革,构建“重大项目+涉农补贴+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功能联合体,加快建设“惠农直通车”应用,带动更多优质项目投入农业农村。加强涉农资金整合,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农村政策,切实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出台支持青年入乡发展的意见,构建多元化促进农民增收政策供给机制。

激发实干创新的磅礴力量。坚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加强对“千万工程”的系统性分析、实践性提炼和规律性总结,从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广视角梳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促农增收案例,形成一批高质量、高品质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教育引导全省“三农”干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真情关爱转化为助推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用好“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强村富民指数”创新擂台赛等比学赶超平台,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加快形成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来源 :乡村观察家

 
 
更多>同类乡村振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