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调研行 | 山西临县:“多点开花”探索乡村振兴路

日期:2024-08-08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浏览:599    
核心提示: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为幕,在东屏吕梁山,西临黄河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青山抱城郭,绿水绕人家,一幅和美画卷跃然眼前。来到临县
 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为幕,在东屏吕梁山,西临黄河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青山抱城郭,绿水绕人家,一幅和美画卷跃然眼前。

来到临县的乡村走一走,干净整洁的村道旁,花木繁茂葱茏、山涧溪流潺潺,农家小院风景别致,特色产业千帆竞发……细数这几年的变化,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千万工程”绘出万千诗画村庄,“千万工程”造就万千幸福城乡。近年来,该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全面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2024 年全县建设3个精品示范村、39个提档升级村、1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美丽乡村。


菇农忙着搬运香菇。人民网卢鹏宇 摄

特色种养 让农业更有势头

吕梁山深处的临县白文镇南庄村,一个个钢架大棚整齐排列在田间地头。

晚上8点,工人们依然穿梭在一排排菌架间,忙着采摘、分选、装筐。南庄村村民田峰也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他拿起一个个菌棒,仔细观察香菇的长势如何,是否发霉。

自从进入香菇采摘季,田峰基本吃住在地头的大棚里,“这几年,我们村香菇种植农户逐年增加,而且年年收益可观,种香菇真是种对了!”

田峰的父亲田绳虎是南庄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6年,南庄村成为临县发展香菇产业的试点村,全村十几个种植户去河南、河北学习香菇种植经验,田绳虎就是其中一员。

一开始,田绳虎也摸不着头脑。“县农业农村局请了技术专家到基地手把手指导。”后来,自家种的香菇迎来了丰收,收入翻了五六番。在田绳虎的带动下,从2019年开始,不仅两个儿子加入了种植香菇的队伍,村里越来越多的人也纷纷积极参与进来。

做棒、上架、注水、摘菇、剪菇……从年头到年尾,现在的南庄村一年四季各个园区车水马龙,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香菇种植的各种程序。“年轻的外出人员也返乡投入到香菇种植行业,剩余劳动力就近消化,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加入了捡菇队伍,基本没有闲散人员。”南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秋平介绍。

每到盛夏外省人员在该村打工的有一百多人,本地的更是不计其数。在菇农获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南庄村和周边村民的可观收入。

“自从有了香菇场,男女老少都上阵,产业稳定村风正,捎的种地把钱挣。”李秋平说,村民编的顺口溜真实反映了南庄村如今的新气象。

目前,南庄村现有香菇种植基地25个,养菌棚160棚,出菇棚1041棚,菌棒总数972万棒,带动脱贫人口近500人。

而这样的村子,在临县并不少见。

经过8年发展,临县食用菌种植从无到有,助农增收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023年临县种植面积发展至4800多亩,产值达3亿元。从事食用菌产业的有13个乡镇、46个村,整条产业链带动8000余户19000多人增收,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临县湫水柏林苑社区。受访者供图

搬出“穷窝”让生活更有奔头

每天到了傍晚,临县湫水柏林苑社区的广场上就渐渐热闹起来。在外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走出家门,或成群地坐在一起唠着家常,或扭动着腰肢,跳起广场舞。

湫水柏林苑社区是临县新建成规模最大的移民新区,在这个由10个乡镇86个自然村移民搬迁的社区里,4731个村民如何“融”到一起,一直是湫水柏林苑社区党委书记王雁在思考的问题。

为确保搬迁群众“水土相服”,湫水柏林苑社区通过聚人心、鼓人心、暖人心、安人心、稳人心“五心”工作法,有效带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社区刚刚组建时,移民来的村民由于生活习惯不同,还不适应社区生活,小区内纸屑、塑料袋乱飞,公共场所杂物乱堆乱放。有些村民由于恋乡情结重,故土难离,住到社区后经常牢骚满腹。

针对移民户来自不同乡镇、生活习惯不同、矛盾纠纷突出等情况,湫水柏林苑社区党支部全面实行“敞开式一站式服务”,推行“窗口式”办公,打好“责任感情组合牌”,全力推动群众合理诉求“最多访一次”,落实党员主动上门服务摸排风险机制。

王雁经常带头上门排查问题,积极与物业公司、施工队协调,妥善解决漏水、供暖不畅、门锁不灵等大小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同时,用贴心服务温暖了每一户居民的心。

此外,通过多方挖掘资源优势,到2023年底,湫水柏林苑社区已形成食用菇种植加工、粽子和红枣加工、工艺品柳编、光伏发电五大特色产业,居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比以前好太多了,搬到社区以后,打工方便了;从幼儿园到初中,孩子们上学方便了;社区内就有医疗卫生院,就医也方便了,特别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带给我们农民实惠,让我们过上好日子。”郭奇亮一家2019年10月就从丛罗峪马家山村搬迁到该社区,这五年的变化,对他们来说历历在目。

如今的湫水柏林苑社区干净整洁、邻里和睦,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美丽画卷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临县孙家沟晋西风格的院落。人民网卢鹏宇 摄

艺术添彩 让乡村更有看头

不久前,用艺术点亮乡村——吕梁沿黄乡村写生作品展在临县三交镇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开展。在20多天时间里,60多位中青年画家沿着古老的黄河岸边,深入一座座古村落,创作出200多幅写生成果。

群山环绕的孙家沟村,位于临县三交镇东部。这里既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还有多座保存完好的建于明末清初的窑洞大院,被列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古建筑错落有致,沧桑古雅,深受书画家和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山溪旁的崖壁上,“用艺术点亮乡村”格外醒目,彰显出其与众不同的气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画院专业画家谢永增开始来吕梁写生,与孙家沟这个特别的村子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间,谢永增以吕梁乡村为素材,几乎走遍了吕梁山的所有古村落,创作出了以孙家沟为题材的一系列淡雅隽永、有着浓浓乡愁的山水写意作品。就这样,山西吕梁,成为他艺术的大后方,和艺术的故乡。

2019年,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动员下,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在孙家沟古民居正式落地,是首个乡村窑洞式艺术馆,使得孙家沟的古窑洞建筑群得到了修缮和利用。

谢永增曾说:“艺术馆的建立,相当于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打开了一条艺术通道,把城市的文化资源下沉到了乡村。通过这几年的运行,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五年间,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举办各种画展三十余次,与十几家美术院校合作。村民们也经常来这里看画,与艺术不再遥远。“从百姓们对我们画家的那份亲切感,就能感觉到他们与文化的距离很近。”

艺术馆的打造,赋予孙家沟村村民的是内在的充实;文化旅游的不断推进,则给当地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在此过程中,村民们建起了农家乐,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枣、玉米等农产品进行售卖。

“村里的艺术馆大大扩大了孙家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村里农家乐服务业年收入多达40余万元。”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介绍说。如今,孙家沟新建了旅游接待中心以及6个农家客栈和一个农家乐餐厅。

“接下来打算把艺术和红色文旅结合起来,给孙家沟的乡亲们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王建龙表示,孙家沟与艺术的对话仍将继续。

逐梦笃行,驰而不息。从美丽经济迈向美好生活,“千万工程”在这片土地上花开四野,和美画卷次第展开。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更多>同类乡村振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