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丨武乡县蟠龙镇石门村建起吨包车间助民增收

日期:2024-08-21     来源:长治日报    浏览:548    
核心提示:共富工坊让村民家门口上班忙武乡县蟠龙镇石门村建起吨包车间助民增收初秋时节,万物渐丰。走进武乡县蟠龙镇石门村吨包加工共富工

“共富工坊”让村民家门口上班忙
——武乡县蟠龙镇石门村建起吨包车间助民增收

初秋时节,万物渐丰。走进武乡县蟠龙镇石门村吨包加工“共富工坊”,4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秩序井然,30多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哒,哒哒哒……”声响,一张张零散的吨包布料经过工人的细心缝制,不一会儿变成了一个个结实耐用的吨包成品。


吨包,又称吨袋、柔性集装袋、太空袋等,是一种常见的柔性集装袋材料,配以起重机或叉车,就可以实现集装单元化运输,深受物流市场的欢迎。一个自重约5公斤的吨袋,可以装下1吨重的各类工业原料货物。

近年来,蟠龙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镇级联合社和村合作社优势,制定“一村一策”发展规划,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闲置资产,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石门村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先后投资218万元,新建400平方米生产加工车间,改造库房180平方米、办公室等附属用房230平方米。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了武乡县鼎华塑料加工有限公司,通过村企联建的方式,把吨包加工车间建在了村民家门口,把就业岗位带到群众身边,为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创造了便利条件,真正实现“口袋”变“钱袋”,解锁强村富民新密码。

“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需要照顾,自己没文化又没技术。”今年46岁的石门村村民张爱兰坦言,以前的生活是天天围着灶台转,家里的收入全靠土里刨食。随着鼎华塑料加工有限公司成立投产,张爱兰进入吨包加工车间,成为石门村在家门口就业的第一批村民。“目前,正跟着熟练工人学习缝制吨包,每个月能挣2000元。”张爱兰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说,脸上展现出自信的笑容,“多亏有了吨包加工车间,在这里找到工作后,心底踏实多了,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在家门口挣到钱,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

和张爱兰一样,石门村的许多脱贫户都在“共富工坊”实现了就近就业,不仅解决了村民持续增收的难题,而且过上了幸福生活。


曾几何时,如何解决村里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村民收入,一直是困扰石门村村两委的难题。去年以来,石门村聚焦“抓产业、促发展、办实事、强治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以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积极盘活原石门粮站的废旧库房,谋划建设吨包加工车间,发展标准化、订单式的吨包加工产业。蟠龙镇先后组织班子成员、石门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到河北省邢台市观摩学习,与企业负责人到石门村新建厂房实地勘察。目前,石门村吨包加工车间已完成加工区、原料区、成品区及水、电设施改造,从河北省购置吨袋裁剪机、缝纫机、打包机等加工设备33台已调试安装到位,招聘的本村30多名村民正在加紧培训,石门村吨包加工车间预计年销售收入5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5个。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蟠龙镇党委书记崔路鹏说,石门村因地制宜将“共富工坊”建在群众家门口,有效解决了“务工”与“务农”、“钱袋子”与“孩子”兼顾的问题,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实现了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转变,带领全体村民用勤劳的双手撑起致富增收的梦想,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效的发展新路径。

来源:长治日报
 
 
更多>同类乡村振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