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去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下一步在大田推开后,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目前,山西省马铃薯收获虽然以挖掘机械为主,但后期捡拾装袋完全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大、损失率高、智能程度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该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山西省农业农村厅部署农机企业牵头开展丘陵山区智能马铃薯捡拾收获成套装备科技攻关,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柔性输送装置破解马铃薯机收破损率高的技术难题,2025年将完成首台套整机装配及试验。
2023年以来,山西省以技术攻关为切入点,聚焦产业需求创新立项机制,打破“小圈子”创新科研组织机制,打造应用场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起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蹚出一条以机制创新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子。
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选题立项机制,集中力量攻关支柱产业“卡脖子”问题。
两年来,山西省面向全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征集技术需求,形成了农业农村重大技术需求清单。瞄准产业发展痛点、核心技术卡点,部署了底盘技术、核心种源、智能装备、绿色高效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5个领域27项任务31个项目。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约为7000万亩,产量9000万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山西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约250万亩,与全国相似,山西马铃薯联合收获技术起步晚,虽然在智能控制、分离技术等方面有突破,但整体性能、可靠性、智能化水平与国外仍有差距。
长治市一家农机企业牵头攻关任务以来,联合省内外多所科研院所,运用公司多项专利技术打造“挖掘+捡拾+转运”一体化收获机,破解了在不同收获条件下更有效地将马铃薯与泥土、杂物分离,降低马铃薯的损伤率等技术瓶颈。下一步,该公司将争取研制出丘陵山区中小地块的低损清杂、分级分类、装袋储运成套装备,开发配套智能控制和检测系统,大幅提高收获效率。
据介绍,该省围绕产业需求,还组织开展了杂粮关键技术攻关,力求通过生物育种技术精准改良晋谷21白发病易感、易倒伏等品种缺陷,打造品质最好“杂粮王国”;立项丘陵山区小型谷子(高粱)智能低损收获机等攻关,破解山西省丘陵山区杂粮生产无好机具可用的困境;组织中低产田地力快速提升、雨水集蓄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攻关,完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开展山西特色资源功效成分挖掘利用、杂粮加工抗氧化技术研究,补齐山西农产品加工短板。
科技资源一盘棋,构建国家级省级专家+龙头企业攻关团队,解决了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突出问题
2023年以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先立后破,要求每个攻关项目联合1个以上国内高水平科研团队、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以上省内龙头企业、1个推广机构,同时在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专家中遴选成员,促进省内科、教、企、推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集团军领办项目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科研项目申报模式,构建起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体系。
山西是小杂粮王国,该省的谷子以其品质优而闻名全国,但目前山西省谷子主产区仍以中晚熟常规品种为主,产量水平和种植效益低而不稳,这导致晋中忻州盆地复播谷子一直缺乏中早熟突破性新品种。
2023年,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启动了杂交谷育种联合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山西农大郭杰教授团队就如何缩短谷子生育期,联合省部共建的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龙头企业新疆天山小米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晋中国家农高区入驻企业山西智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同时与山西农大农学院、谷子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等优势单位协同,聚焦“早熟、优质、高产杂交种选育”方向,先后创制出“晋杂谷”和“晋杂金苗”系列新品种。
两个系列的新品种生育期可较中晚熟品种缩短一个多月,使得晋中忻州盆地区域复播谷子播种期可延迟至6月下旬,解决了目前山西省缺乏中早熟杂交谷品种和杂交谷品种高产不优质的问题,为一茬有余、两茬不足地区实现“麦谷吨粮”目标提供了技术方案。
2024年,麦谷一年两作品种技术组装模式在新疆阿克苏、阿拉尔和喀什的复播示范推广非常成功,下一步将会在南疆大面积推广。
这意味着,山西的科技创新成果还可望成为新疆、内蒙古、陕西、河北、吉林等旱作地区小麦复播谷子大面积更新换代的代表性新品种。
据介绍,该省农业攻关共联合国内一流团队55个,汇聚省内外科技人才1000余名,依托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100余个,集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个,形成了强有力的省级科技创新攻关组织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一盘棋的组织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创新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
“应用场景+入户服务”形成技术集成推广孵化平台,点燃了全省专家协同将研究成果写在大田上的激情。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提供场景机会,让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走出实验室,在真实的场景应用中快速突破、验证、迭代和示范推广,同时转化效果也是创新动力的晴雨表。
近年来,山西省在晋中国家农高区集中打造了谷子旱地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场景,在全省分区域分作物打造了有机旱作技术示范场景,聚焦“土、肥、水、种、技、机、绿”关键要素,建设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的有机旱作科研示范基地44个。
在此基础上,该省采取“层层包联、村村覆盖”形式,拓宽推广路径,创新了技术服务机制。据了解,山西组织省产业技术体系、省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乡土专家、特聘农技员等全省1.4万余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服务,建立起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落实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山西重点实施小麦、玉米、杂粮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定点、定人、定技术、定方案、定目标、定任务集中推广12项重大技术。技术服务覆盖13000多个行政村,1万余个新型经营主体,24万农户,解决技术问题 2800多个。
农业专家在技术服务过程中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诚信种业有限公司和山西中农赛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制了“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技术。
该技术对山西十年九春旱,以农机农艺耦合为手段为北方旱作区量身定制的集成技术,不仅将传统有机旱作技术机械化再现,而且将粮食种植环节长期缺省的中耕环节机械化恢复,为旱作区玉米高粱单产提升创造了新空间。
“严峻的旱情下,平均亩产939.6公斤,100多户乡亲一改春天才签合同的习惯,现在就定下了明年托管的事情。”2024年,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顺垚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晚喜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长子县鲍店镇北郜村建设了3000亩“一免五增”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示范基地,没想到,不仅粮食取得了增产,客户也实现了增多。
2024年在山西省玉米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示范区(长治)大面积应用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据测算,该技术较传统种植玉米亩均节约成本85元,穗粒数增加10.5粒,百粒重增加0.39克,增产可达10%以上。
由此,山西农业科技创新在路上。( 吴晋斌)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