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朔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农田建设要稳数量提质量”的重大要求,从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高度,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紧盯“好田产好粮”、致力“好法造好地”,强政策、强投入、强建管、强效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2万亩,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支撑全市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790公斤。雁门关外沃野连片,万顷良田旱涝保收。目前,431万亩粮食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一、严守耕地红线,用足资源禀赋,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折不扣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年年与县区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末兑账。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牵引耕地保护,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市人大、市政协专项视察,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每月调度、每季研判、即时通报约谈的推进机制。坚持以财政投入带动多元投入,市县财政近三年足额配套资金8272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投入上亿元。坚持以底线思维保障项目安全,严把评审关、质量关、资金关、安全关、验收关,确保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开展“十二五”以来项目“回头看”,问题导向抓整改,对标先进抓升级。坚持以种粮为主统筹农牧融合发展,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同时结合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区位特点,宜粮则粮、宜草则草,以农载牧、以牧促农,形成“草-畜-肥-田-粮”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朔州模式”。
二、落实“特”“优”战略,释放项目潜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统筹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防灾减灾并重,突出综合开发,突出示范引领,突出生产托管,实现效益倍增。一是雁门粮仓更加充盈。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机收率达98%,大批撂荒地变成“淘金田”、坡耕地变成“高产田”、“三跑田”变成“三保田”,累计增产14亿斤。朔城区、应县、山阴县成为全国产粮大县,怀仁市成为全省产粮大县。今年,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14万亩,预计增产大豆1600万斤。在桑干河畔试种耐盐碱地水稻2650亩,粮食种植结构得到优化。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高标准农田亩均增收300元,并为农业生产托管创造了条件。通过托管地域、品种、地块、服务全面拓展,亩均节本增效160多元。两项合计,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021年的17372元。三是生态效应同步显现。项目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耕作层、水系、林网得到有效保护,农田防护面积逐年扩大、水土流失逐年下降,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呈现出粮丰草茂的田园美景。四是巩固衔接有效推进。项目建设主要向脱贫县倾斜,2021年达全市75%以上,极大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加快建设玉米、杂粮等“六大”优质生产基地,实施粮油、蔬果等“四大”百亿元主链产业振兴工程,同步强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形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态势。
三、持续发力抓项目,创新机制长管护,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多做朔州贡献。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更大的力度再谋划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力争“十四五”末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200万亩,2030年达到280万亩。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运用平台化、企业化、债券化、基金化等办法,千方百计加大种粮奖补力度,多措并举增加“三农”投入,让护地种粮成为新时代风尚,用更多更好的高标准农田生产更多更好的朔州粮,在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晋”之路上大步迅跑。
来源:朔州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