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2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农业自动化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

日期:2023-05-15     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浏览:437    
核心提示:2022年11月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以下简称粮农组织)年度旗舰出版物之一的《2022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
 
       2022年11月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以下简称“粮农组织”)年度旗舰出版物之一的《2022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主题为“运用农业自动化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对过去几十年来农业自动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探讨如何通过农业自动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就增大效益、减少风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报告将农业自动化的演变总结为五个阶段:约公元前1万年引入斧头、锄头等手动工具,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使用畜力牵引,1910年代起实行机动机械化,1980年代进入数字设备时代,2000年代起,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步运用到农业领域。
 
 
       如今,农业技术变革在不断加快,几年前仍无从想象的新技术正在快速涌现——基于电子标签的畜牧生产技术(包括挤奶机器人和家禽饲喂系统)正在部分国家逐步推广;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得自动化作物生产成为可能。更为先进的技术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在农作物生产领域,除草机器人等自动化机器开启了商业化进程,无人飞行器(通常称为无人机)可有效收集作物管理和投入品施用数据;在水产养殖领域,自动化饲喂和监测技术正在大行其道;在林业领域,木材砍伐和运输机械是当前自动化技术研发的主要目标。很多近期开发的技术是一种利用信息优化投入品和资源利用的管理策略,大大推动了精准农业的发展。共享经济兴起,在非洲和亚洲,小规模和中等规模农民可以在无需全款购置的情况下,就能使用价格昂贵的设备(例如拖拉机)。
 
       报告指出,农业自动化的潜在效益是多方面的,这将有助于实现若干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增强农业粮食体系的效率、生产率、韧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改善农业工人的工作条件,在农村地区创造对青年有吸引力的新创业机会;减少粮食损失,改进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环境可持续性和气候变化适应性。
 
 
       报告强调,过去大规模重型机械的使用可能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进一步刺激森林砍伐和农田单作,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而近期一些农业自动化的新进展,如精准农业和小规模设备的采纳,则更有利于改善环境可持续性,增强抵御气候和其他冲击的韧性。
 
       “粮农组织坚信,没有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就无从实现让数亿人摆脱贫困、饥饿、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目标。”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推进自动化进程,而不是讨论自动化是否会发生。我们必须确保自动化进程具有包容性,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
 
       和所有技术变革一样,农业自动化将重塑农业粮食体系。富裕的、教育背景更好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者往往比贫困的小规模生产者更容易获取自动化服务。如果技术普及程度不均衡,尤其是在小规模生产者以及青年和妇女等边缘群体无法获取技术的情况下,不平等问题将进一步恶化。报告建议,应降低技术采纳门槛,确保各种规模的农业生产者都能获取自动化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推动技术创新,让自动化技术适应小规模生产者的需要,或者通过创新的制度安排,例如共享资产或机械租赁服务,为设备所有者与小规模生产者搭建桥梁,使后者可以通过付费获得自动化服务。
 
       针对“自动化会导致失业”这一普遍关切,报告指出,此种担忧在历史上从未被验证。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可能会缩减,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加;自动化会减少薪酬较低的季节性农场就业,但会刺激上下游行业增加薪酬高的非季节性就业机会。农业自动化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一部分,农业工人得以进入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利润更高的行业。
 
       若采纳自动化的原因是工资上涨、劳动力短缺,自动化会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但不会带来失业。若是在劳动力充足的背景下,通过补贴人为拉低成本,那么就会面临引发失业的风险,技能最低、无法另谋出路的劳动力受到影响最大。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应避免对自动化进行补贴。
 
 
       报告提出高效、可持续、包容的农业自动化路线图,包括创造有利于环境的一般性政策,着眼于农业部门整体的农业制定政策、立法和投资,制定确保自动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和有韧性的农业粮食体系的政策,制定确保包容性的自动化进程惠及所有人的政策。
 
       “粮农组织从战略层面上坚信,在适当的治理、人力资本和制度的支持下,技术、创新和数据是所有计划干预措施的关键跨领域和跨部门加速器,能够加速实现目标,减少利弊权衡。这些加速器将促进所有背景下的农业转型。”屈冬玉说。
 

来源:中国农网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