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中密密麻麻的宣讲笔记,收拾好紧张的心情,刚上大一的周语汐走上了宣讲讲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知文字的力量,也深感思想的强大。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用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开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创造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在蚌埠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五河分中心,这是周语汐第一上台宣讲,但她所在的团队——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团队已连续28年在暑假开展调研和党的理论政策宣讲。
向村民普及党的理论政策、深入田间地头一线调研、运用新科技回乡服务……安徽师范大学30年来,数十万青年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多地开展调研,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筑牢思想根基,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从这些字眼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更有青年学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实践,追随时代步伐、丈量四方田野的模样。
赴一线,在理论宣讲中学好党的创新理论
怎样理解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未来五年有哪些重大部署?……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瀛培连续七年亲自带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一线调研,带领学生在基层一线感悟党的最新理论。
学生们一开始对政策也只是理论上的理解。“针对同学对乡村振兴认知少、差异大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师、调研对象、政府人员等召开主题研讨会。”
不同于干巴巴地向当地居民介绍思政知识,团队成员通过大量调研,明确当地社会群体对于党的理论的掌握程度,针对调研结果,在后续的宣讲备课中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地将党的理论落到实处,力求打通“最后一公里”,将理论“输送”到群众家门口。
“理论宣讲要联系实地调研。这次来到蚌埠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宣讲员就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两路’精神,以及交通强国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模范先锋人物事迹展开宣讲。”谈及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行走的思政课堂”真正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王瀛培表达了观点。
“我是1953年11月11日晚上7点入的党,当时公社领导到我家里来宣布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92岁的老党员黄步廷在接受团队采访时一口回答出他的入党时间。“时隔62年之久,一位92岁的老人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他入党时间,翻开他收存的党章,每一本都有他标注的印记,承载着一个公路老党员朴素的情感,对党的无限忠诚。我是今年刚入党的青年学生,黄爷爷的故事对我而言既是宣讲的灵感来源,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团队负责人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的骆鹏晟感慨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同学们在学校里学习广博的知识,但都是从理论到理论。要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还需要躬身实践。”王瀛培说“这七年与同学们共同参与的暑期社会实践,也让我跳出自己的书斋、故纸堆,走进在书斋和故纸堆中难以了解到的新时代中国社会。”
今年,团队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1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图解2场、实地参观调研8处、发放问卷2000余份,惠及干部群众2000余人次。
共调研 在微观产业中思考宏观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年前,在国家鼓励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下,安徽师范大学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赴安徽四地“微经济·微人物”特色小镇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得以成立。
“十年接力,我们深入基层,多元化收集第一手资料,调研乡村微观产业发展现状,反思社会宏观经济存在问题,用调研数据描绘十年来乡村微型产业变化,记录,关注乡村振兴中微人物的作用。”团队负责人2021级财务管理的陆林凤介绍道。
今年团队三访芜湖市沈弄村,团队成员第一次亲眼见证了水稻从种子到收获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
“在现场,我们偶遇了无人机作业场景和智能化的灌溉系统,不仅对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大为震撼,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国家所倡导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重要意义。”陆林凤感慨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微观产业中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实地调研柯村农业过程中,有春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吕有春的一番话让团队成员印象深刻。
柯村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调研采访,团队成员才了解柯村镇这些年的变迁。得益于统一承包集中种植和耕种机器高效低耗地进行农业生产,及政策倾斜与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优质的农产品顺利走入市场,为当地农户带来了不错的利润。
“我想,正是这些不算大的基础产业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强大奠基,反之,也是在一个繁荣发展的经济大环境下才能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而我们团队调研这些微观经济领域中的产业与人物,其实这也是在书写一个宏观的中国社会。”陆林凤说道。
十年来,团队成员走进茶坊茶厂,深入农田,关注农业发展之基;密切联系村民,积极发放问卷,认真汇总信息,让政府听见人民的声音。今年,调研结束后,团队形成了数份调研报告呈交乡镇政府,“你们的认真调研和辛苦付出不仅让柯村焕发了生机,也让我们对柯村的发展和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柯镇村人民政府手写的感谢信也让团队收获满满的动力。
源溯流 在历史遗廊里感悟华夏传承
夕阳西下,歙县像一个被时光染上斑驳的幽深街巷,祠堂群落、古居民遗址,正悄无声息地述说着一段徽州往事。
炎炎夏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成员走进徽商大宅院,在粉墙黛瓦马头墙的高墙深院里静静地走过每一寸土地,感悟大宅院中古往今来的绵延岁月。
“像祠堂这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何大多是大门紧闭?对于祠堂,关闭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但是敞开大门可能又会造成破坏。因此,‘如何让门敞开’才是我们要深刻探讨的问题。如果想要让门敞开,我们不仅要做到保护,更需要作好宣传。”团队成员刘金金在深入调研歙县当地祠堂后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悟。
与其他调研团队不同,这支团队大多是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相关的研究生组成,在调研过程中他们更擅长利用专业所学挖掘古徽州古民居中所蕴藏的深厚文化特征、鲜明的徽州地域特色及浓厚的徽州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歙县人,王恂表示:“此次调研我对歙县这个老家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印象,也更加地坚定了当初学习历史学的信念,我坚信选择徽学作为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作为徽州人,我希望徽文化不仅属于徽州人,更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
建筑是活的历史,祠堂文化是灿烂的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指引未来:“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科生成员代表陆玉玲在跟随朋辈共同深入调研后,发自内腑地表示:“作为历史学子、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讲好‘中国故事’。”
走千家,在一线调研实践里解疑难
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官厅镇中心校,孩子们正围绕着电脑进行“名校网络课堂”的学习。而张家口市数字化教育的变化,要从一年前安徽师范大学的一支团队说起。
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新时代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团队成立,一年间,团队先后访谈了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六省十市,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电话访谈等方式,累计调研访谈时长433小时,结合问卷的发放,共获得2000余份问卷以及70余万字的深度访谈资料,为当下乡村的数字教育收集了宝贵的资料,并形成了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
“我们总共发放问卷大概有2000多份,调研主体包括了城乡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样本的范围和数量都是很大的。”团队指导老师之一,90后辅导员蔡志鹏介绍道。
深入一线调研后,团队成员发现城乡教育资源上存在着很多差距。“对数字教育的大部分家长面临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清楚电子产品会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同时她们更担心电子产品所带来的诱惑会使孩子‘误入歧途’,数字教育想要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仍旧任重道远”。新时代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团队密切关注社会发展态势,紧随时代潮流,发展数字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乡间的数字教育差距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调研问卷带着温度,解决方案贴近实际。“你知道哪些学习类的手机程序吗?”“你怎么看待孩子使用数字化产品?”“学校教学是否使用电子设备?”问题逐一抛出,随之一项项记录下来,并形成了《发挥落实主体作用 推动乡村数字教育“弥沟增效”》实践调研报告。
“一年来,我们带领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做到‘身入、心到,行至’,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最终团队将调研报告向多地进行投送,建议获得安徽省合肥市杨庙镇政府、安徽省徐州市第八中学、中共张家口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采纳,这也体现了建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团队指导教师、法学院副教授仇凤仙说道。
目前,张家口市在互联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团队建议书继续推进乡村“互联网十教育”,已深入实施扩大城乡联校网教共同体工程,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协同课堂”四种模式应用,持续推进张家口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深入应用,实现了“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的教学模式变革。同时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看到了数字技术对于乡村孩子的意义。安徽师范大学2021级社会学专业梅露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在基层调研的经历使我对这一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乡村要振兴,教育要先行。我要将所学本领贡献到为乡村教育补短板、强弱项中,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说:“30多年来,学校坚持上好‘行走在的思政课’,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融入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通过采访、调研、实践等,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体察国情民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迈开步子,走出院子,进行实地调研,把党的知识传到田间地头,将爱心服务深入群众基层,到田间地头寻找答案,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对于今年数万奔赴一线的00后青年学子而言,这个夏天是他们真正意义上进入的第一个“田间地头”。从一个“纸上谈兵”的象牙塔学子,渐渐成为这场大调研中,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参与者、实践者与收获者。
而对于30年来在大调研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而言,会永远铭记那个炎炎夏日中亲眼见过的最真实的中国。“去年的暑期调研让我明白:行动才是答案。只有扎根大地,真正看过、走过、触摸过,才会有真感触、真思考、真行动。”获得2022年南风窗·调研中国“优秀调研记录奖”团队的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2020级新闻学专业王涵说。
来源: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