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日期:2023-12-0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    作者:柴岩 张录德 姬志民    浏览:617    
核心提示: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陕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省委老干局联合调研组 陕北地区种植糜子、谷子、荞麦、高粱、黑豆、绿豆等

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陕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省委老干局联合调研组
       陕北地区种植糜子、谷子、荞麦、高粱、黑豆、绿豆等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全国小杂粮主产区之一。发展小杂粮生产及产品和食品加工,可以进一步带动小杂粮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也对促进陕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和省委老干局组织省老促会农业委员会柴岩等小杂粮专家,深入榆林、延安2市、7个县、13个乡镇、12个企业、4个小杂粮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
 
陕北小杂粮产业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提出“打造第三口粮”的战略建议,旨在通过加大全谷物食品开发力度,优化小杂粮区域布局,推动小杂粮产业提质增效,引导增加全谷物和小杂粮消费,打造第三口粮,提升主食多样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小杂粮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显重要,小杂粮不仅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且有助于控制人们的体重和血糖水平,对保持健康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但小杂粮缺乏面筋,加工工艺品质差,膳食纤维多而口感不好等问题是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目前陕北谷子加工主要是原粮初加工;糜子除加工黄米之外还有黄米糕、黄米馍馍、黄米粽子、黄米汤圆、茶米(炒米)、黄酒、稠酒等传统食品;荞麦初加工产品为荞麦粉、荞麦糁子和荞麦米,传统食品有荞麦饸饹、剁荞面、荞麦碗托等;黑豆主要用来做豆腐、豆制品;高粱主要用于酿酒原料。
       因此在提高小杂粮初加工产品质量,积极发展传统食品工厂化生产的同时,尽快引导企业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开发快熟、预制小杂粮菜肴、现代食品,杂粮冲调、代餐粉等产品和全谷物食品等,实现美味与营养健康深度融合。从小杂粮适口性方面入手,开发小杂粮食品来扩大小杂粮消费群体,是小杂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杂粮生产中存在问题
       (1)缺少小杂粮良种生产基地和良种供应体系。全省没有建立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生产上品种混杂,假冒伪劣种子常有出现,已经大面积推广的现有良种由于没有企业生产,种子无法供应。陕北小杂粮生产除个别小杂粮良种由政府采购供应外,很多都是农民自留种子或用市场流通商品作为种子,导致主要小杂粮品种混杂退化,商品质量下降。小杂粮种子管理体系不配套,良种供应保障政策不健全,优质品种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陕北小杂粮生产发展。
      (2)缺少稳定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在小杂粮生产中,缺少长期稳定的优质品种为基础建立的商品生产基地。大部分小杂粮都是农户自行种植,品种杂乱,没有统一的种植规划,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没有统一的优良品种,没有优质产品供应能力。
       (3)缺少杂粮生产配套机械设备。小杂粮多种在山区及坡地,土地支离破碎,不便于机械化,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尽管现在的小杂粮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大米、小麦面粉等产品,但因为小杂粮生产投资多,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益差,出现农村无人种地,农民不愿意种地的现实 。小杂粮生产规模较小,研究小杂粮机械的科研人员较少,因此小杂粮相关的机械设备更新换代较慢,不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小杂粮生产。
       (4)缺乏优质专用小杂粮品种。小杂粮传统食品丰富,不同产品,不同食品要求不一样的小杂粮原料,由于小杂粮属于小宗作物,长期得不到项目支持,研究经费缺乏,几乎没有育种队伍。育成推广的品种寥寥无几,满足不了小杂粮产品开发需要。
      2、小杂粮加工中存在问题
       (1)小杂粮传统产品加工缺乏质量标准。陕西荞麦粉、荞麦米、荞麦糁子、小米、黄米加工起步较晚,普遍存在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生产企业设备简陋,缺少新技术支撑。
       (2)小杂粮传统食品加工多为传统工艺。黄米糕、荞麦碗托等多为手工制做,缺乏机械化与标准化,实现工厂化生产困难。
       (3)小杂粮产品开发支持甚少。长期以来,农产品及食品研发工作重点多在大宗粮食领域,对小杂粮产品研发和传统食品开发工作重视不够,造成小杂粮生产、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3、小杂粮宣传与品牌建设问题
       缺乏统筹的小杂粮宣传。在省级层面没有统一的宣传规划,因此造成陕北小杂粮多、乱、杂的现象,宣传效果欠佳。
       获得的小杂粮品牌利用甚少。经过多年、多部门的支持与努力,陕北地区涌现出了“定边荞麦”、“米脂小米”、“延安小米”、“府谷黄米”等产品品牌。这些品牌的申请来之不易,但是品牌意识不强,申请到品牌之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地方政府对品牌宣传推广较少。
       4、缺乏对小杂粮加工企业的稳定支持和关注
       小杂粮的加工机械研发不足,主要靠使用其他粮食加工机械进行改造,以适应小杂粮产品的加工。而设备改造过程中需要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对于加工企业实属不易,需要政府支持和帮扶。
 
推进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建议
       小杂粮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健康功效,在消费者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多样化食物的需求增加,小杂粮产品的市场需求在逐渐提升。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小杂粮产业的发展虽然为当地的GDP贡献较少,但是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加工、深加工和创新研发,小杂粮可以转化为各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食品。这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经济收入来源,还促进了农村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1、品种提纯复壮
       陕北小杂粮虽然生产优势明显、推广优良品种成就突出,但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影响了商品品质。榆林市为了提高小米商品质量,连续几年采取统繁统供政策,推广了“晋谷21”、“晋谷29”,但缺乏对“晋谷21”、“晋谷29”的提纯复壮,也没有繁种基地,所用种子都是大田生产的商品,用作生产用种子;延安市长期大面积种植“晋谷21”,但从来没有进行过“晋谷21”品种的提纯复壮和良种繁殖。
       建议省级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立项,对目前谷子、糜子、荞麦等主要小杂粮的主栽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建立良种繁殖基地,解决长期困扰小杂粮良种种子生产供应问题。
       2、优良品种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很难把小杂粮列入国家或省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获得政府支持,特别是良种推广更难。由于国家没有谷子、糜子、荞麦等小杂粮的繁供体系,育成的小杂粮品种主要依靠育种单位或育种专家自己推广,推广力度有限。
       建议对于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小杂粮品种予以支持,建立优质良种生产基地,形成良种生产规模,加速良种推广,提高种植效益。
       3、传统食品开发
       陕北荞麦、糜子、黑豆、豌豆、小米等传统小杂粮食品,在全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陕北的优势,但这些传统小杂粮食品普遍为传统工艺,作坊加工,缺乏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更缺乏政府重视,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建议:省市对陕北荞麦糜子等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传统食品,在资金上支持开发(剁荞麦、荞麦饸饹、荞麦煎饼、黄米糕、黄米馍馍、黄米粽子、黄米汤圆、茶米、黄酒、小米茶等),通过工艺改造,技术创新,实现工厂化生产,通过冷链运输,进入市场。
       4、品牌建设
       陕北小杂粮品牌众多,但缺乏政府统筹管理和稳定支持,取得授牌之后,政府没有保护品牌,利用品牌,宣传品牌的具体措施,有的品牌甚至束之高阁。
       建议:一是陕北各县区政府整理已经取得的各种小杂粮品牌、称号、命名,按照产品类型做好品牌宣传和品牌利用工作,同时完善品牌建设,补充品牌建设中存在问题。二是榆林延安两地选择当地代表性的传统特色食品进行品牌打造,力争在短期内推向全国,以传统特色食品促进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
       5、加大对小杂粮品种选育支持力度,选育适合陕北种植的小杂粮品种
       近十几年来,陕西小杂粮育种几乎停滞不前,基本没有多少人坚持。其原因是小杂粮育种:政府部门不重视,几乎没有经费支持;育种工作周期长,不仅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连续稳定工作,辛苦而短期业绩不明显,考核成绩不突出;陕西小杂粮品种不属于审定、鉴定、认定范围,品种再好劳而无功;加之小杂粮是旱地作物,产区在陕北,工作条件艰苦。所以从事小杂粮育种的人少之又少。
       建议:一是重视小杂粮育种,给予项目、经费、稳定持续支持,以保证育种团队的稳定。二是研究解决非主要农作物小杂粮品种的认定或登记问题(山西、山东、福建等省对小杂粮等非主要农作物采取省级认定)。
       6、加强政府对小杂粮产业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该加大对小杂粮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切实提升小杂粮产业组织化程度。立足优势产业基础,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支持龙头企业以标准、品牌和资本为“集结号”,带领广大农户共同发展。明确聚焦规模化主导产业,围绕建设标准化原粮基地、发展规模化综合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7、支持科研院校与地方政府长期合作,共同开发小杂粮产业
       在政府的引导下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为小杂粮产业带来更多的科技支持和创新思路,共同发展小杂粮产业。政府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来促进科研院所与小杂粮产业的合作。政府可以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鼓励科研院与小杂粮加工企业合作开展创新研究项目。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提升其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