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榆社县抢抓省级重点帮扶县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政策红利,围绕“如何筹钱、如何用钱、如何分配”三个关键问题,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榆社模式”,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解了如何筹钱的难题。针对全县村小人少无资源,增收渠道狭窄,经营收入较少,村集体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坚持“保底线、强产业、促增收”原则,统筹省级重点帮扶县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聚焦优势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一是政策先行。在认真摸底研判的基础上,农业部门牵头制定《榆社县2022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明确目标要求、目标任务、保障措施,聚焦特优产业谋划项目,以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方法路径,确保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二是分类推进。乡镇统筹确定1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每村投资500万元集中打包申报项目(产业发展占比60%以上),精心打造乡村振兴标杆村;严格“村级申报—乡镇统筹—部门审核—县级审定”程序,找准产业发展的“主方向”和集体经济增长的“发力点”,各乡镇择优比选1—2个产业基础较好的村,按照项目类型、产业规模拨付扶持资金,创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增加集体财产性收入。三是优化保障。建立健全县级全面负责、乡镇组织实施、村级具体落实、部门协调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看得见、效益好、可持续、能带富”标准,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用好用足衔接资金,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壮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满足农村基层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
解决了如何用钱的难题。统筹用好衔接资金,形成村集体固定资产,才能保障衔接资金的使用安全,才会产生造血功能。为此,该县结合各村地域位置、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等村情实际,对症施策、因村制宜,积极盘活各种资源,持续做好村集体经济收入“加法”,让村集体家底厚实起来。股份合作型,集体采取“县统筹整合衔接资金扶持推进,村集体或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的运作模式,按保底收益加超产或超额收益进行分红。郝北镇韩村以集体和农户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村集体以衔接资金建设牛场形成固定资产入股,农户购买能繁母牛作为资产入股获得收益。目前已发展能繁母牛500头,村集体年增收18万元,25户年均增收近3万元;资产租赁型,集体利用衔接资金筹建固定资产,通过承包、转租、入股等多种方式,增加集体收入。西马乡西马村、北寨乡赵王村和水磨头村利用衔接资金集体建设蔬菜温室大棚,承租给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双赢的目标。西马乡牌坊村集体实施衔接资金建设牛场出租农户,每年集体增收10万元;能人带动型,通过回引能人以打造特色产业为宗旨,创办各类小微企业,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来源。社城镇社城村利用衔接资金筹建花卉大棚,回引技术能人郭卫返乡种植,辐射带动全村39户农户发展花卉产业,同步完善了“村集体+公司+能人+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村社合一型,采取“县衔接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实施、村集体和群众受益”运作模式,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郝北镇屯村、西马乡北山晕村,通过衔接资金购买农机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当地企业和周边农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资产盘活型,以衔接资金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箕城镇北马会村投入衔接资金盘活废旧砖厂,采取“村集体+公司+能人+贫困户”模式,村最高年获得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全面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解决了利益分配的难题。坚持把完善政策资金运作机制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点举措,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分配原则、分配程序、监管措施,确保集体受益,实现政策资金效益最大化。利用衔接资金新建的集体资产、入股合作分红、盘活闲置资源等项目,每年按不低于投入衔接资金总额6%的标准获取保底收益加超产或超额收益分红,助力集体经济有效增长。同时,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分红、困难群体救助、“两委”成员补助、公益事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和特殊贡献奖励等。其中,年度经营性收益在30万元以上,且增长率达到30%的村,提取当年增收部分的15%奖励村“两委”干部,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提振村集体经济发展士气和活力。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有效利用,让榆社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走出了一条符合榆社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衔接资金5420万元,实施项目24个,惠及7个乡镇26个村,村集体经济增收近320万元,每村年均增收可达12.3万元。(刘小楠)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