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方山县水沟湾村的有机黄花种植农田,农民在采摘黄花。 记者 刘亮亮 摄
九月穗黄闻稻香,瓜果丰收采摘忙。秋日的吕梁叠翠流金,村落静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放眼望去,一条条乡村道路向四方延展,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写满了丰收的故事……
近年来,吕梁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不断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一幅“产业美、环境美、生态美、精神美”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抓产业 促就业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初秋时节,正是瓜果蔬菜丰收的季节。方山县圪洞镇庄上村大棚里,郁郁葱葱的藤蔓上,挂满了红彤彤、沉甸甸的西红柿,村民们穿梭其中采摘果实,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高云照边采摘西红柿边高兴地说:“以前我在外面打工,收入很不稳定。自从村里建起了大棚,我承包了两个大棚,靠卖西葫芦和西红柿,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越过越红火。”
乡村聚人气,产业添动力。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受益人。依托横泉水库独特的水源优势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实际情况,庄上村流转集体耕地732亩,栽植苹果树、梨树、榛子、沙棘等经济林,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同步实施了蔬菜大棚、农业观光采摘园、卡丁车游乐场、花海摄影基地、多季节开花中药材等产业,为该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是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根基。吕梁市依托八大农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各级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加快补上产业发展的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同时不断完善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完善扶持小农户发展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拓展经营范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
在促进就业方面,吕梁市认真落实全省农民工就业稳规模、强技能、提质量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服务,落实帮扶政策,以“吕梁山护工”为牵引,全面实施全民技能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程,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引导脱贫劳动力参与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养护,开发各类公益岗位,盘活用好闲置帮扶车间,以群众稳定的收入增长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
改村容 变村貌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穿梭于临县佛堂峪村的房前屋后,所到之处令人眼前一亮:翻新的村委办公场所干净明亮,便民中心、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纠纷调解室宽敞舒适,2000平方米的大型农耕文化广场内老人们在聊天、孩子们在打闹,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给村子带来的变化。
中阳县下枣林乡神圪垯村,自乡村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组织140户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做通养殖户环境整治思想工作,定期检查整治成效,条条道路有人扫、处处垃圾有人埋,神圪垯村成为了一处集净化心灵式、休闲体验式、文体放松式、学习创作式于一体的康养胜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吕梁市以建设美丽生态宜居乡村为抓手,持续提高乡村管理水平,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宜居性和美誉度持续提升,逐步实现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蹚出一条乡村发展新路子,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吕梁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创则必优,创则必成”的信念,推进农村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四大提升工程”,全力创建100个具有吕梁特色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指标,从特色产业发展兴旺、村庄美丽生态宜居、弘扬美德乡风文明、党建引领治理有效、收入稳定生活富裕、社会事业发展有力等方面,制定了共31项100小项创建标准,为高质量打造吕梁乡村振兴样板村奠定坚实基础。
提倡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吕梁市出台《吕梁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移风易俗的意见》,聚焦革除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大力营造移风易俗舆论环境,完善机制破除陈规陋习,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问题,建设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建设文明城市。如今,移风易俗工作在吕梁大地全面铺开,“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润泽乡里,移风易俗的“小切口”助推了城市建设“大文明”。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吕梁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老百姓赞不绝口,幸福指数持续攀升……沐浴着时代新风,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正从脚下起步。(记者 刘子璇)
来源: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