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大力发展规模化种养业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2023-07-12     来源:忻州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386    
核心提示:近年来,我市牢记领袖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农业特优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提升精深加工、扩大品牌效应、完善利益联
 
       近年来,我市牢记领袖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农业“特”“优”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提升精深加工、扩大品牌效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忻州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规模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全市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13968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个、省级122个、市级254个;注册家庭农场4286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3个、市级46个、县级93个。在各类经营主体中,规模化种粮主体已发展到2800余个,种植面积42.7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6.6%。其中经营土地面积50—100亩的有794个,100—200亩的有1634个,200—500亩的有98个,500亩以上的有82个。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分散经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杂粮产业稳居全省之首。杂粮是忻州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全市杂粮种植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的1/4,总产量在60万吨以上,约占全省的1/3,均居全省之首。种植的杂粮有四大类、20余个作物种类、600余个品种。其中,红芸豆、藜麦等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谷子、糜黍、甜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莜麦、马铃薯等位居全省第二,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谷子,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全市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杂粮企业171家,年销售收入51亿元,培育杂粮食品精深加工企业82家、省级杂粮龙头企业25家,发展杂粮合作社1500余个,吸收带动种植户55万余户。我市于2014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杂粮之都”称号,形成“一都七乡”国字号品牌矩阵。忻州杂粮于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评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我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为部省共建的“国家级杂粮市场”,2022年被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了“世界杂粮看中国、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忻州”的产业地位。
 
       果蔬产业基础坚实稳固。全市水果种植总面积43.7万亩、总产量在16万吨以上,其中梨20余万亩、6万余吨,占比40%左右。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100万吨,其中露地蔬菜34万亩、产量73万吨;设施蔬菜6万亩、产量27万吨。按蔬菜种类看,辣椒种植面积最大,主要集中在东六县,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各类果蔬产业经营主体迅速壮大,全市规模经营主体100余个,蔬菜加工企业40余家,年加工23.3万吨。其中,辣椒企业31家,年加工5.5万吨,开展辣椒订单生产,80%以上的原料和初加工产品会销往全国各地。
 
       中药材产业布局初步成型。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类有300余种,其中黄芪、台党参、岩青兰(毛建草)为我市道地中药材品种,规模种植10余种,总面积36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约3亿元。其中黄芪种植面积最大,约22万亩。目前,全市已构建形成东部以繁峙、代县、五台为重点县的中药材野生抚育基地;西部以五寨、岢岚、宁武为重点县的中药材人工种植基地。同时,发展种植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50余家。代县被认定为全国有机农产品(黄芪)基地县,“代县黄芪”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渐成主流。全市各类规模养殖场、企业及合作社达到3000余家,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75%。连续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先后对165家规模养殖场进行挂牌促建,全市65%的规模养殖场在设施装备、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达到标准化养殖水平。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草食畜发展迅猛,去年牛羊出栏量达382万头(只),占全省的28.4%。全市培育肉制品精深加工企业14家,年可加工1万余吨。岢岚柏籽羊肉、神池羊肉、偏关羊肉3个品牌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

来源:忻州市农业农村局
 
 
更多>同类一线传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