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帮扶单位市教育局争取资金建设的蓄水池在盂县西潘乡羊泉村落成。看看眼前容量2500立方米、用青石块砌成的蓄水池,想想以前容量500立方米、用黄土围成的“土坑子”,羊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学明眼眶有些湿润。
拍拍高学明的肩膀,市教育局派驻羊泉村的第一书记杨乐说:“有了这个蓄水池,不仅能满足村里人的种植需求,还能满足养鸡场和养牛场的用水量。大伙儿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羊泉村曾是阳泉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141户298人中,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员56户107人。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以来,市教育局协调相关部门,全力筹措资金,帮助村里硬化道路5.4公里,既让人们告别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窘境,也给后续养殖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2016年,羊泉村引进1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村民入股该项目,可以在年底拿到分红;在养殖场打工,可以赚取固定工资。
蛋鸡养殖让羊泉村实现整村脱贫。不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后的羊泉人没有放松,接续奋斗奔小康。市教育局也没“撒手”,持续帮扶羊泉村拓展脱贫成果。2019年,羊泉村发展起肉牛养殖产业,进一步走稳共富路。
“牛场建成初期,由于电压不稳,供暖出现困难。眼瞅着气温一天比一天低,肉牛过冬成了难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高学明依然印象深刻,正当大伙儿发愁的时候,他接到一个电话——市教育局正在组织干部职工捐款筹集资金,并联系供电公司更换老旧线路。高学明多日来悬着的心,在那一刻放了下来。“有了市教育局的帮助,肉牛过上了‘暖冬’,俺们渡过了难关。牛场发展越来越好,目前有存栏肉牛73头。”高学明说。
正所谓“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就业”。不断壮大的养鸡场和养牛场,给羊泉人务工提供了保障,还带动周边村的人就业增收。70岁的李润虎是土生土长的羊泉人。多年前,因为妻子生病花销大,全家成了贫困户。“如今,我在鸡场打工负责捡鸡蛋,营生不算重,收入挺满意。更重要的是,养鸡场离家不远,我每天到点上下班,不耽误回家照顾老伴儿。”李润虎说。
羊泉村的养牛场里,一头头西门塔尔牛低头咀嚼着食槽里的饲料,50岁的张喜文在一旁切割草料。张喜文并非羊泉人,而是盂县上社镇肖家汇村北教场人。羊泉村牛场建成后,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仅靠本村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羊泉村把“目光”放到周边乡镇、村庄,让大家可以就近就业。“来这边两年多了,每年工资能有3万多块钱。”张喜文笑着说。
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市教育局一张蓝图绘到底。8年多的结队帮扶过程中,市教育局认真落实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危房改造、小额信贷等各项扶贫政策。羊泉村从一个“空壳村”发展成“产业村”,村集体产业项目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19年18.1万元、2020年19.2万元、2021年22.1万元、2022年23.5万元。
“羊泉村的成绩来之不易。现在,接力棒交到我手中,我一定带领大家跑好乡村振兴的‘接力赛’。”杨乐语气坚定地说,“产业上扩规模、就业上增岗位,让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张泉东)
来源:阳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