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78岁的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绛县博物馆馆长郭尔夫接到一项重要任务,要让停演十几年的“绛县飞龙”在农历龙年元宵节再次腾飞,以此欢庆龙年,重现非遗文化独特魅力。
在山西形形色色的社火节目中,绛县飞龙的受欢迎程度和知名度可谓首屈一指。“绛县飞龙”是在传统“地龙”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潜心努力,不断更新换代,于1983年开始研制第一代氢气飞龙,历时7年,研制成功第四代氢气飞龙。绛县飞龙曾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过,在香港回归庆典上表演过,应邀参加过很多文化节及运动会的开幕闭幕式表演,在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巡演过……2006年,其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绛县龙舞有2000多年历史,绛县飞龙源于舜时期“董父豢龙”的故事,也是中华龙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绛县志》记载:“龙舞也叫耍龙灯,汉代龙舞就非常盛行,以后代代相传,不断革新。”绛县龙舞分地龙、天龙两种。传统龙舞称为“地龙”,造型威武,具有雄伟、粗犷、凶猛之特色,是典型的中国北方龙舞流派;天龙即“飞龙”,是在传统龙舞的基础上,经过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飞龙腾空,时而俯瞰大地,时而傲视长空,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享有“绛县飞龙甲天下”之美誉。
“飞龙是用比较轻便又耐力强的丝制品裁剪,按照龙的形状、比例裁剪成若干大小不同的部位,把‘龙头’‘龙身’‘龙肚’‘龙腿’裁好后,再开始传统手工印制和手工绘制,最后进行飞龙的合成;在放飞前,用大小不同的气球,填充在飞龙的各个部位充气;飞龙表演队伍由五至七人组成,在锣鼓音乐配合下,表演人员用线绳控制飞龙由低到高,当飞龙到达一定高度时,随着铿锵有力的阵阵锣鼓声,上下翻滚的飞龙在表演人员突然松手的同时,在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缓缓飘舞在空中,以优美的身姿渐渐远去。”郭尔夫绘声绘色地给记者介绍飞龙制作过程和表演盛况。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尔夫肩负着传承和发扬龙舞文化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老艺人们与时俱进从改革道具入手,选用轻型材料制作;在动作设计上,融汇民间舞蹈表演技巧;在配乐上,既有锣鼓助威,又有管弦相和;在演员服饰上,设计制作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超短型民族服装,也将龙舞表演推上了一个新境界。
目前,绛县飞龙所有工序已经制作完成,静待在元宵节一展风采。
来源: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