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年三十上午,忙碌了一年的高锁文和妻子贾红梅终于给自己“放假”——不再按既定时间制作豆腐。
高锁文忙着收拾院子、贴对联、垒旺火,贾红梅利落地包着饺子,等待着城里儿子一家回村过年。
从2001年开始做豆腐,这对“60后”夫妻档夫唱妇随、风雨无阻做豆腐一做就是23年,愣是把豆腐这种老百姓最日常、最熟悉的食物做成了一门手艺、一种生意、一个品牌。
高锁文和贾红梅是原平市大牛店镇施家野庄一对普通农民夫妇。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夫妻俩坚守传统制作方法,一共做了880锅卤水豆腐。
古人云,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说起为什么选择做豆腐这种苦力活?憨厚实在的高锁文向记者讲述,只因受上世纪家里一台破旧的磨浆机启迪。如果没有它,自己可能又是一种人生。
在大牛店镇方圆十几里,原本开豆腐坊的有三四家,但真正坚持下来的目前只有高锁文一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高锁文家的豆腐没有注册品牌,也无须沿街叫卖,每天总能够销售一空。只因他家的豆腐结实有形、天然卤味、细腻醇香、回味悠长,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一直保持味道不变,总能给当地人味蕾上的满足和牵挂。
“我们每天至少两锅,每锅用35斤黑豆,可做豆腐75斤左右,有订制时三到四锅,主要供镇里饭店和周边村里人,几乎全是固定客户,最远有忻州市民开车专门来购。有人直接多给100块钱,整锅买走。”高锁文一脸自豪。
一块卤水豆腐,承载了一方地域一方人情感的记忆和舌尖上的味道,更承载了高锁文夫妇的操心、良心和匠心。
每天早上5点到9点,夫妻俩雷打不动做豆腐已成为生活中的日常,日复一日重复着:浸豆-磨浆-滤渣-加热-杀沫-点浆-压制……这些常规环节,无论哪个环节都实打实用心操作。
为了从源头上保持豆腐的硬度、弹性、韧性以及口感,他们坚持采用黑豆作为主要原料。本地不产黑豆,就专门从周边的宁武、神池等县订购。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卤水豆腐的精髓,关键就在于点浆。点多了,豆腐老了,不爽口;点少了豆腐嫩了,就要少吃豆腐;必须不老不嫩正适当才可以。每到点浆时刻,总是高锁文神情最专注、动作最轻盈、挥洒汗水最多的时候。如此往复循环,造就熟能生巧。
“为了保证食用者的安全,我们适时摒弃了工业卤水,改用食用卤水。同时我们坚持按15公斤黑豆配比350克食用卤水的方法进行点浆。这是反复揣摩和试验得出的一个数据。只有真正用心了,才能真正做出好豆腐。”贾红梅笑着对记者说。
有人说,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气质。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从高锁文家走出,记者更深刻地领悟这其中的内涵。
来源: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