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重温领袖嘱托再奋进 谱写千万工程新篇章

日期:2024-07-02     来源:忻州日报    浏览:390    
核心提示:聚焦四强四新 提升品牌品质忻府区奋力打造乡村文旅康养发展新格局今年以来,忻府区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抢抓创建国家级旅游度

聚焦“四强四新” 提升品牌品质
忻府区奋力打造乡村文旅康养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忻府区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抢抓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政策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确立“四强四新”工作举措,聚焦文旅康养品牌、品质,深化文旅康养提质升级,实现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文旅康养产业振兴。

强规划、重引领,文旅产业呈现新态势。坚持规划先行,出台《忻府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忻府温泉康养专业镇发展总体规划》等系列文件,确立分类式打造,以忻州古城、金洞寺、遗山园为主的文旅融合游,以云中河景区、奇顿合温泉群落为主的温泉康养游,以禹王洞、牧马河公园、陀罗山为主的生态休闲游,以忻口战役、忻县第一党支部为主的爱国教育游为引领,实现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开花。今年1-5月,忻州古城接待游客570.24万人,实现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15.12%。云中河景区接待游客33.44万人,实现收入1506万元,同比增长114.21%。禹王洞景区、奇顿合温泉康养集聚区的游客均实现稳中有升,蹚出了一条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忻府路径。

强项目、提品质,乡村旅游焕发新活力。深入落实全市龙头景区“1+4”梯次打造培育计划,借助成功创建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文旅康养集聚区这一有利契机,持续抓好抓实重点景区、重点乡村等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服务提升工作,积极谋划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陀罗山、苍龙山、道东村),重点实施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遗山园、翠岩山、香泉寺),陀罗山、遗山园、苍龙山景区成功申报国家3A级景区,北合索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强产业、促发展,群众收入拓展新渠道。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深入实施“双千万工程”,以南关、奇村、顿村、河拱、南高5个省级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为引领,坚持“特色突出、优势互补、良性竞争”产业发展格局,探索利用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团队,倾力打造集种植、采摘、观光、科普为一体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农旅融合新质生产力,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做精做强辣椒、甜瓜、红薯、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进景区、进民宿等方式,实现了以农促产、以旅促销深度融合,有力构建了农旅互促互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格局。

强特色、铸品牌,文旅融合迈上新台阶。深入推进“文旅+”战略,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新局面。锚定“文旅+健康”,打造长寿之乡。忻府区以长寿老人、温泉康养、国字号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聚焦好山好水、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拓展运用“长寿”理念,助推“文旅+健康”全面融合发展。锚定“文旅+传承”,打造信义之乡。全面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提升旅游品质,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赵氏孤儿舍生取义、忠勇壮烈这一历史典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拓展引深“春秋三义士”文化研究、《九原忠烈》北路梆子戏剧演绎、诚信志愿服务主题实践等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弘扬诚信忠义精神,借忻府文旅优势弘扬传播忻府信义文化,以忻府信义文化丰富忻府文旅独特内涵,文旅融合发展得到有效提升。锚定“文旅+温泉”,打造康养之乡。在全面服务保障云中河景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结合奇顿合温泉资源禀赋,突出“温泉养生游”“运动娱乐游”“休闲度假游”三大特色,积极打造温泉民宿区、宜居康养区、休闲度假区。2023年奇顿合年接待游客50.62万人次,旅游收入6657万元,同比增长38%。依托温泉康养,忻府区已逐步成为吸引晋陕蒙、辐射京津冀的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

突出“三河三道” 实现“三治三化”
河曲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河曲县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先手棋,立足于全县60%以上的行政村沿河(黄河河曲段、县川河河曲段、朱家川河河曲段)、沿交通干线(省道249、省道308、国道338)分布这一实际,聚焦“三河三道”重点区域,坚持治脏、治乱、治违“三治”并举,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坚持“三个强化”,高点定位抓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出台了《河曲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工作方案》,以项目化、清单化确定了整治五年目标和年度任务。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建立了“日提醒、周调度、月总结”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干部包抓责任,构建起“县级组织领导、乡镇全力攻坚、村级主体落实、群众主动参与”的工作体系。强化标准引领。严格按照《山西省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标准(试行)》,聚焦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针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整治,确保学有标杆、行有示范、赶有目标。强化资金保障。统筹整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资金和项目,加大县级投入力度。今年以来,县财政投入整治资金3.57亿元,组织实施乡村道路、改厕、治污、绿化等项目51个,以投入保障整治,以项目凸显成效。

突出“三个重点”,靶向发力抓攻坚。攻坚重点区域。把“三河三道”区域范围内的村庄、道路、河流等作为整治的重点。在“三道”沿线,依法拆除违章建筑368处、5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固废、煤泥等16.3万立方米;绿化98.8公里(双向),栽植各类苗木19.8万株;完成建筑立面整治52.4万平方米。在“三河”沿线,实施了黄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共15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清淤11.02万立方米,清运垃圾固废4.7万立方米;整治入河排污口294个;新建道路初期雨水收集池16个,4个已完工。攻坚重点村庄。聚焦“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晋陕峡谷北段“三河三道”沿线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村等67个村庄,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投入。结合黄河流域区域环境整治,谋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改厕、垃圾收运处置、残垣断壁治理、建筑特色风貌整治等综合整治项目67个,总投资3.62亿元。攻坚重点内容。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农村厕所、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污等问题,着力破难点、通堵点。整村推进户厕改造。将沿河村、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所在村、特色风貌整治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等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村作为重点,整村推进、统筹实施。今年以来,已开工695户(年度计划1647户),完工204户。截至目前,已整村改造33村,累计改造8455户。有序推进污水治理。坚持以镇带村,6个建制镇中3个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旧县、沙泉2镇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投运,刘家塔镇纳入新农村建设一体推进。同时,组织相关部门、乡镇和设计单位赴灵丘、长治等地对农村污水处理进行调研考察,初步确定零散户分散收集、居住相对集中户集中收集、纳管处理等3种方式,通过科学实用的方式,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全面加强垃圾治理。一方面,组织动员干部群众5.3万余人次,清理农村垃圾6.2万立方米,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3713吨,拆除残垣断壁2129处;另一方面,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采用社会化服务模式,第三方企业一体化建设运营,全县18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深化畜禽污染防治。出台了《河曲县畜禽养殖场(户)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参考标准》,全面排查整治畜禽养殖三大污染防治设施,逐步解决沿黄区域畜禽污染问题。

健全“三项机制”,建章立制抓长效。坚持常态整治保长效。在积极开展整治的同时,加强日常保洁管理,定期组织动员党员群众开展环境整治“回头看”,巩固整治成果。利用村集体经济设立管护公益岗位,村主干街道做到8小时清扫保洁到位、无卫生死角、路面无垃圾杂物。将村民卫生长效保洁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全县1145个微网格作用,督促村民严格执行“门前三包”制度,努力实现一时清洁向长效清洁转变、集中整治向常态化保持转变。坚持督导验收保长效。用好督促问效这把“利剑”,组建4个督导验收组,对全县已完成“六乱”整治的村,每月1次,持续开展9个月的动态督导验收,发现问题现场交办,3次不合格退出完成整治名单,以督导常态化倒逼整治长效化。坚持激励引导保长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累计评比“美丽庭院”245户、星级文明户6779户,引导村民共建美好家园、培育文明新风。同时,将评比活动纳入“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内容,每季度进行打分、积分兑换,以“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双重机制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台县沟南乡——
以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五台县沟南乡按照县委、县政府“一核三区”总体布局,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四聚焦、四打造”工作思路。

聚焦服务大局,打造人口集聚地。以雄忻高铁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沟南高铁片区。加强科学规划。统筹将11.36平方公里纳入“大县城”建设范围,沟南与台城南北双向发展、双轮驱动,拉大县城整体框架。配套产业项目。大力支持高铁站项目的手续办理、征地拆迁、“三通一平”等工作;在高铁站外围,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产业。推进人口集聚。一方面,通过精品价优小区建设、基础设施与县城共享、公共服务向县城看齐等措施,推动县域内农村人口向沟南集聚;另一方面,提前谋划布局高铁站相关产业和服务,打造外来客流枢纽集散地。目前,已建成锦钰华府、晨溪花园等4个小区,可容纳居民3900余户。正在加快建设丰台文苑综合商贸体。

聚焦产城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文旅方面,紧扣县委、县政府创建文旅赋能型县城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星级酒店、高端民宿等旅游服务业。目前,已建成丰台民宿、大智精舍2个民宿,投资8000万元的晨溪酒店、3000万元的同丰园酒店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加快推进银河小镇、文昌民宿建设,引进全季酒店,可满足600余名游客居住。工业方面,大力支持云海镁业等重点企业,关注企业动态,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访企业11次。农业方面,大力支持台蘑酱、豆腐丸子、中药材等特优产业发展壮大,已建成灵境台蘑酱、净味斋台蘑酱2个加工厂,永阳豆腐丸子加工项目已落地。

聚焦基础服务,打造城市后花园。五台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沟南乡与县城一体化建设,投资4.45亿元,实施了高速沿线和沟南片区道路更新、管网改造、绿化美化工程,开通了沟南乡直达县城的两条公交线路,畅通了沟南乡与县城的交通大循环,加快了沟南乡融入县城的步伐。同时,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该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造道路13.9公里,实施饮水工程6处;大力实施人居环境“百日攻坚”,投资120余万元,动员群众2615人次,出动机械设备1578台次,清理道路31公里、垃圾5966吨、乱搭乱建8处,整治残垣断壁52处,拆除废弃建筑7处,极大地改善了整体面貌。

聚焦党建效能,打造治理示范区。该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的部署要求,累计走访入户、电话访问9705户20881人,摸排出各类人才1261人,为下次换届提供了“蓄水池”。同时,规范化建设村级阵地20个,开展听民意、访民情24次,解决群众普遍关切问题15条,组织办理民生实事2件,提出改进工作办法措施12条,以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治理有效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偏关县老牛湾镇——
农文旅融合打造龙头景区

长城黄河握手处,神牛开河老牛湾。偏关县老牛湾镇以全省实施“9+13”龙头景区梯次打造培育计划为机遇,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明确“1366”工作思路,持续构建农文旅融合新场景,不断重塑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努力把老牛湾打造成全市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2023年,老牛湾镇入选“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镇”,老牛湾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家乐特色村”双称号,乾坤湾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收入达7000万元以上。

坚持统筹布局,明确“一个”目标。立足老牛湾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厚重的文化优势,编制了《偏关县大老牛湾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偏关县老牛湾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打造“国际慢生活区”为目标,秉持“偏关味、国际范、慢生活”的创建理念,围绕慢食、慢居、慢游、慢业、慢情、慢养“六慢体验”,积极挖掘黄河鲜美食、老牛湾特色小吃等地域特色传统美食,再现乡村“慢食”生活;高标准改造养老型、创意型民宿,重温乡村“慢居”体验;综合推进景区植被造景、节点装置、房屋改造,搭建乡村“慢游”场景;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不断丰富产业形式,形成特色“慢业”品牌;保护黄河文脉、古堡旧貌、田园风光等原生态,体验乡村“慢情”感受;探索民宿、影视基地、农业开发、大健康等新业态,打造康养“慢养”目的地,把老牛湾建成“看水、观田、游林、望山”的旅游乡村。

坚持多元共建,创新“三主”体制。政府主导。把老牛湾精品示范村创建作为全县2024年“千万工程年”的“第一工程”,作为“建设新偏关、打造忻安吉”的标志项目,统筹做好老牛湾的整体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保障,举全县之力推动老牛湾景区提质增效。市场主体。吸引优秀的市场经营主体和运营团队参与老牛湾景区创建运营,统筹负责景区建设、品牌宣传、市场营销、游客引流、运营管理,切实提升景区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农民做主人。把群众嵌入到老牛湾的前期规划、创建实施、运营管理、收益分红等各环节、全过程,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农民享受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实现共谋共建共享。

坚持一体贯通,突出“六为”方式。以村为体。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制定合理的示范创建实施方案,镇村联动谋划老牛湾示范创建,“建、改、治、兴”推进老牛湾乡村旅游。以业为基。把乡村旅游确定为老牛湾的支柱产业,高标准改造升级老牛湾景区,不断提高旅游产业链市场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打造老牛湾旅游产业全链条。以文为魂。深入挖掘老牛湾蕴含的黄河、长城文化价值,持续举办“对话老牛湾”和“诗意慢生活、北方桃花源”等系列节目活动,把黄河、长城文化系统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融入到老牛湾旅游产业中。以旅为芯。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建设“黄河人家”、“长城人家”特色民宿,开发老牛湾农特、农创、文创等产品,发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旅游项目,打造有深度、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场景。以融为要。加强农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完善“旅游+文创”“旅游+美食”“旅游+康养”等业态。以民为本。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老牛湾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优秀人才,让旅游产业成为老牛湾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富民产业。

坚持融合发展,探索“六化”路径。规划一体化。在全县打造“三乡九村五金花”黄河风情小镇示范带的大框架下,引进专业团队对老牛湾村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标准化。牢固树立精品理念,对标5A级景区创建标准,推动老牛湾村基础设施提标、公共服务提质、治理能力提升。运营市场化。引入市场运营主体,对老牛湾景区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运营,推动景区向组织化、规范化发展。特色品牌化。切实增强品牌意识,持续加强传播营销,塑造独特的地域IP形象标识,不断提升“诗意慢生活、北方桃花源”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资源价值化。将老牛湾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分类转化为个性化、定制化、分众化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股份合作化。探索以村集体和农户入股建立合作社或民宿运营公司,助力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让群众在家门口挣上“文化钱”、吃上“旅游饭”。

岢岚县宋家沟村——
党建引领促振兴
 
近年来,岢岚县宋家沟村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抓实“党建+”行动,推动村庄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村庄发展和群众生活实现“芝麻开花节节高”。

打造服务群众“主心骨”,让支部引领作用强起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党建“第一抓手”,努力把支部建设抓牢,做到支部建设标准化、学习教育日常化、组织生活规范化、村务公开透明化,为“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明责定岗,将5名优秀人才吸纳储备为带头人后备力量,统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到村大学生和9名入党积极分子,分工协作参与党务村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8万元,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把网格治理做细。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分别建立网格党小组,完善网格管理运行机制,以周例会为载体,推行“摸排——研判——交办——销号”做法,今年以来办理群众事务179件,化解矛盾纠纷12件,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不出网格”。把服务群众做实。建立69名党员每人包联5至7户群众的工作体系,完善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长效开展“三亮三比六带头”行动,坚持开门办事和上门服务相结合,认真做好政策入户宣讲、就业创业指导、农产品助销、搬迁群众权益保障、改厕取暖跟进服务等工作,在办实事、解难事中拓展巩固衔接成果。

激活农旅融合“新引擎”,让产业带富门路多起来。立足村情实际,建立支部联企业、带农户、促就业等工作机制,逐步夯实产业基础。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先后引进宋家沟功能食品、中农新时代、祥熙农牧养殖等3个龙头企业,创立“宋乡情”“鲁忻”2个农产品品牌,培育连心惠农等8个专业合作社,改造升级94座设施大棚,招商建成4座农光互补智慧大棚,运行农产品电商网络营销平台,推动产业带富基础和功能逐步增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支部牵头成立“节节高”旅游专业合作社,引进天成文旅公司指导运营,建起“农家乐”客栈26家77间,大力开发本地旅游商品、特色小吃、艺术产品,积极推广传统技艺、加工作坊、文化艺术等展览演出,成功举办七届“6·21”乡村旅游季活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创收260余万元。积极帮扶创业就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站,培训116人取得月嫂、焊工、厨师等劳动技能证书,帮扶223名脱贫劳动力到本地箱包车间、龙头企业稳定就业;扶持95户农户发展小买卖、小养殖、小作坊等庭院经济,增设保洁员、网格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46个,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733元,易地搬迁群众收入达17970元,较2017年翻了一番还多。

绘制多元共治“同心圆”,让村风家风民风美起来。围绕打造美丽乡村、卫生乡村、清洁乡村、文明乡村、平安乡村,坚持“三治融合”的思路,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建立村容村貌长效整洁美化机制,大力开展整治乱堆乱放、创建美丽庭院、打造秀美街巷等志愿活动,着力打造文化墙、主题街景、绿色庭院,组建“文艺队”“宣传组”“巧手坊”“旅游接待组”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让村庄处处彰显乡土气息和文化氛围。注重强化激励引导,建立爱心超市积分奖励、孝善养老基金定期兑现机制,细化落实各类奖补办法,大力开展把脱贫群众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带头先富,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把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带动全村致富的“三培三带”服务行动,激励干部群众有信心、有奔头、有干劲。注重培塑文明乡风。依托乡村讲堂、“一约四会”,大力开展“感恩、法纪、道德、习惯和风气”五大教育,积极开展“文明礼貌、洁家净院、遵纪守法、敬老爱亲和自主创业”五大评比活动,先后选树先进典型44户,带动提升75户,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去年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大会上,宋家沟村被评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代县橙草沟村——
走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之路

代县橙草沟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强村、产业发展富村、共治共建兴村工作思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华丽转变。2023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万元,荣获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美丽休闲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示范村”“卫生示范村”“美丽宜居乡村”等荣誉称号。

建强干部队伍,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领路人”。产业振兴,关键在人。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调动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积极性,科学制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划,投资1277万元实施现代化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智能温室大棚3座、日光温室大棚3座,占地52亩。玻璃大棚主要种植优质桃树、枣树,间作矮棵耐寒蔬菜和耐阴作物,并进行金蝉养殖,实现经济效益叠加。日光温室大棚种植高端甜宝草莓,立体种植各类花卉,增加综合收益,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投资573万元打造了智能韭菜大棚项目,建设7座大型棉被拱棚,种植大长白韭菜、高端红根韭菜、汉韭菜,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2023年示范种植韩国辣椒新品种,打造代县特色试点。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结成民营企业、村集体和农民利益共同体。村里润明饼业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务工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正是这支敢想、敢干、敢闯的干部队伍,为橙草沟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盘活资源资产,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村党支部聚力“三变”改革,从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入手,成立了代县橙草沟村新络行养殖专业合作社、代县履坦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特色种养殖、旅游开发等业务,以流转集体土地入股企业的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实施土地租赁,县政府租赁橙草沟村集体土地95亩,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7万元。村委会以土地入股和租赁的形式,将68亩土地租赁给方盛酒业公司,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2.4万元。通过流转原养猪场土地、肉牛养殖场土地63亩,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3.8万元。实施项目分红,方盛酒业公司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利用北半坡日照时间长的优势,建成100W的光伏电站,每年通过单建、联村电站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1万元。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该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创办集体经济实体,按照“土地整理+生态治理+乡村旅游+产业聚集”的模式,修建七星河旅游公路,完成景区绿化种植、土地整理,完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集黄酒现代化加工厂、黄酒检验检测中心、黄酒科技创新平台、电商物流运营中心、文化创意中心、黄酒非物质文化展示与体验中心六大板块于一体的黄酒产业园,打造北方优质黄酒村落,通过酿酒、物流、包装、仓储、销售、文旅的发展经营模式,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深化创建智慧乡村高标准韭菜大棚项目,整合全村资源,形成规模性、集聚性产业。依托数字乡村建设,配套智能温室监测系统,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环境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真正的智慧农业,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百余名群众务工就业、增收致富。

来源:忻州日报
 
 
更多>同类一线传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