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口,笔直的乡道通向村内,两行高大的青杨矗立路边,硬化路四通八达,延伸向田野深处,一座座乡间小院排列有致。整洁的小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和游人闲坐交谈……游客于女士说:“我也是偶然听说这个地方,想着带孩子来村里看看,没想到景色这么美,吃得好住得好,我们玩得很开心。”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程子坪村正以积极昂扬的姿态,大步走在新农村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三产融合,乡村富美绽新颜
程子坪村是静乐县集文旅康养和产业集群发展于一体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这离不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智慧说:“我们村离县城只有17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同时紧靠汾河,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旅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坚实基础。”
为此,程子坪村依托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经济林,增加村庄绿化面积,在持续完善公共设施和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来到村子东头,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映入眼帘,黄瓜、豆角、西红柿等蔬菜长势正好。这样的大棚共有26座,不仅充分利用了村内闲置土地资源,还让村民实现了一年四季皆有收成,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大棚投产以来,年产量能达到8万公斤。我们采取线下采摘和线上配送相结合的方式,打通了菜园和家园的‘最后一公里’,收获的农产品不仅会销往县城、周边村,还能直接送到大家伙儿家里。”张智慧笑着说。
环境提升,和美乡村引客来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
这几年,程子坪村抓住政策机遇,先后实施了整村提升、自来水改造、退耕还林、道路改造等项目,村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水、路、电、网实现全覆盖。村里还铺设污水处理管网,实施农户户厕改造,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集中清运,并对残垣断壁进行整治,对农家院落及墙面进行修整,修建了活动广场和停车场。
“以前一下雨,路就变得坑坑洼洼,特别不好走,到了晚上更是很少有人出门。现在好了,硬化路直通我家大门口,全村都装了路灯,吃完饭去外面散散步,睡得更香!”一位村民感叹道。环境的改善不仅增加了村民的舒适感、幸福感,也让更多游客慕名前来。
程子坪村在产业发展模式上不断追求创新。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打造集道教文化体验、民风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道教旅游廊道。其次,将村内闲置的土地资源、山水林湖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对农户房屋进行统一改造,打造集居住、餐饮、休闲、娱乐、运动、养生功能于一体的民宿小院。2022年,民宿双泉小院被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目前已建成6个全国甲级民宿院。与此同时,程子坪村着手打造“民宿+”产业模式,以双泉小院为依托,结合生态鱼池构建“民宿+快乐垂钓”产业模式;结合日光采摘大棚、生态共享农场构建“民宿+乡村采摘”产业模式;结合庭院经济构建“民宿+农户种植”产业模式,完善以田园休闲、乡居度假、运动拓展、亲子娱乐、研学教育为核心的五大功能区,建成多元一体的休闲康养场所。
“项目完成后,游客可以带着孩子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态采摘、乡村酒吧、生态餐厅等特色项目。”张智慧说。
产业振兴,带动就业稳增收
目前,程子坪村各个项目都在有序推进。其中,最为瞩目的是生态养鸡项目,共分两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孵化出雏60万羽、育雏40万羽、散养土鸡5万只,同步建设包括生态养殖、屠宰消杀、冷链仓储、物流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可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现代化生态养猪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可出栏生猪3万头。
产业振兴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程子坪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以汾河生态旅游为载体,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给乡亲们带来了实惠。
生态养殖、标准化日光大棚建设、“四季花香”特色景观业态建设……程子坪村一直在探索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帮助群众发展项目、开展培训,再把产品销售出去,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强村富民之路。“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打工,老有所依、幼有所育,就是我们持续奋斗的动力。”张智慧说。
来源:忻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