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南四北”重塑运城农业面孔

日期:2025-01-15     来源:运城新闻网    浏览:356    
核心提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四南四北重塑运城农业面孔记者 姜存师 陈永年 董战轩黄汾滩涂稻谷飘香,黄土高原菜心泛绿,中条山上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四南四北”重塑运城农业面孔

记者 姜存师 陈永年 董战轩
黄汾滩涂稻谷飘香,黄土高原菜心泛绿,中条山上茶园吐翠,盐碱地里对虾游弋……如今,以南粮北植、南菜北种、南茶北栽、南鱼北养为特征的“四南四北”农业产业转型,正一步步重塑着运城农业面孔。

重塑之力,源于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运城市以“四南四北”农业产业转型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冲破“地域限制”、唤醒“沉睡资源”、打造“新质动能”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

冲破“地域限制”

《茶经》开篇即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北方地区真的不适合种茶吗?”这曾是困扰陈厚珉无数个日夜的大问题。
2008年,山东青岛人陈厚珉到夏县泗交镇考察,感觉这里空气湿度适中、昼夜温差大、小气候条件好,应当适合栽植茶树,便成立夏县厚民茶场有限公司,开始了“南茶北栽”试验。
在专家指导下,陈厚珉带领技术人员,充分借助现代科技,以“龙井43号”为母本,与“福云7号”等优良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抗寒抗旱茶树新品种。为提升茶叶品质,夏县厚民茶场有限公司在茶园管护上采用人工除草、山泉抗旱、保温棚越冬、遮阳网度夏等举措,全程不用任何农药化肥,茶叶一年只采一季。通过反复试种、比较、鉴定,该公司精心打造推出的产品“厚民晋茶·泗交绿”赢得了权威机构和专家“与其他茶叶相比,至少有优、高、全、鲜四大特点和优势”的认定,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试种过程中,陈厚珉还先后撰写了《山西茶叶种植条件分析》《晋茶种植技术要点》等一系列文章,对“南茶北栽”生产技术作总结提炼、理论梳理。
经过多年发展,夏县厚民茶场有限公司现有600余亩茶田、2000余个茶棚,年产绿茶6000公斤、红茶1000公斤,年总产值达1200万元。“南茶北栽”的成功,为山西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初冬时节,位于万荣县荣河镇的黄河滩涂上,黄澄澄、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等待收割。“又是一个丰收年!”万荣县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强胜满脸喜悦。
运城是传统的粮食主产区,今年夏粮、秋粮产量分别占全省55.7%、12%。近年来,运城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系统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在保证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不缩、产量不降的前提下,聚焦水稻种植,积极探索“南粮北植”,为粮食安全夯基固本,让山西“粮袋子”越发充盈——

2016年,芮城县在小麦收割后试种旱稻取得成功;

2018年,万荣县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黄河滩涂试种优良晚稻取得成功;

2018年以来,新绛县龙兴镇娄庄村探索“以稻治碱”“稻鱼共养”模式取得显著进展;

2023年9月,万荣县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水稻新品种制种、繁育和稻麦轮作品种筛选等试验获得成功,这是全国首次在黄河流域开展水稻制种并取得成功;

今年11月23日,运城市农业农村局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约,共同建设运城市农作物杂交种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发中心及制种基地……

黄河流经运城市8个县(市),运城境内滩涂面积共有108万亩,其中40万亩适合种植水稻。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虽已增长到6万余亩,但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不管是本地经营主体自发尝试、主动探索,还是引入科研机构、专业公司加快技术突破、攻克关键环节,从运城市“南茶北栽”“南粮北植”的成功实践中,我们都会得出一个共同的启示,那就是——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已成为农业种养冲破“地域限制”的神奇“魔术师”。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唤醒“沉睡资源”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而在生产要素的更高效配置中,往往同时孕育着新产业的萌芽。
“无霜地也白,脚脚踩在棉。棉花、高粱、玉米和水稻,不管种啥,谁种谁赔!”永济市开张镇西开张村村民如此形容曾让他们无比头疼的盐碱地。
几年前,发现盐碱地的水与海水成分相似之后,永济市引入通威集团,成立永济硕成渔业有限公司,测水质、建大棚、购虾苗,利用盐碱地的优势养殖南美白对虾。
沉睡的资源被唤醒,西开张村的数千亩盐碱地很快便被“点石成金”。

“目前建了1000多个棚,按每棚产量1000公斤计算,一个棚利润有6万元至8万元。”西开张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卫星说,“村民除了以盐碱地入股赚取租金外,还有六七十人在企业打工,每月人均工资有5000多元。”另据该村与经营企业的约定,所建产虾拱棚中,有20个拱棚的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万余元。

将“盐碱”当缺陷,一味单纯改造,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解放思想、逆向思维,大胆应用先进技术,以“盐碱”为优势,最终造就了新的“土特产”,点燃了新产业“火苗”。
运城市盐碱地总面积达2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永济、盐湖、新绛、夏县、芮城5个县(市、区)。近年来,运城市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的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今年,山西黄河大闸蟹成功“出圈”,名扬全国。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的黄河滩涂,就是黄河大闸蟹的主产地。

曾几何时,由于不适宜传统粮食作物生产,薛公村黄河边近万亩滩涂、荒沟被忽视甚至遭撂荒。2012年,来自安徽的水产养殖户张俊在此承包土地种植莲藕,随后又带来南方的蟹苗,开始试养大闸蟹。

薛公村村“两委”通过无偿建塘、盖管理房、引水上电,以及免除当年的大闸蟹试养场地租金等举措,给予大力支持。

经过十余年努力,张俊的养殖基地已经扩展到500亩,同时还带动其他村民发展养殖500多亩,薛公村大闸蟹养殖已渐成气候。一只只青背、白肚、金爪的大闸蟹,让昔日满目萧条、大面积闲置撂荒的黄河滩变成了前景广阔的“金银滩”。
薛公村大闸蟹这一新产业的从无到有,源于黄河滩涂资源的高质量开发,更源于发展资金、收益分配机制等保障要素的创新性配置。

薛公村村“两委”动员3名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村民回村投资,引水、引电、修路,完善基础设施,给发展产业创造条件。成功说服投资者将亿元巨资投到荒凉的黄河滩涂,源于创新性的收益分配机制。双方合作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发期,由公司一次性付给村集体490万余元,另外每年再付数十万元;第二阶段为收益期,年收益分红村集体占40%、公司占60%;第三阶段为稳定期,年收益村集体占60%、公司占40%。合同期满后,资产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这里养殖的螃蟹,膏黄饱满,肉质细嫩,入口没有泥腥味和湖腥味,品质高、口感好!”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虾蟹体系淡水蟹生态系统养殖岗位专家成永旭来运考察时,对临猗黄河大闸蟹多有肯定。

目前,全市大闸蟹养殖面积已达2500亩,其中临猗、万荣、永济、芮城等县(市)黄河滩涂所养殖的大闸蟹尤为出名。

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等新质要素和传统要素的优化组合、更新跃升,结构性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运城,从盐碱地里的白对虾,到黄河滩涂的大闸蟹,崭新的产业正悄然成长。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打造“新质动能”

广东菜心是南方的大路菜,产销量非常大。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城已经成了广东菜心在北方的重要产地。
2019年,山西世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在运城试种广东菜心。经过持续摸索、试验、推广,该公司目前已在夏县、平陆和临猗陆续建设了3个供港蔬菜基地,总面积达1万亩,年供应香港、广东、上海等地大田叶菜20余万吨。基地已建成完整的分拣、冷链储存中心,形成蔬菜种植、采收、分拣、预冷、包装、运输、销售等完整产业链条。该公司承担的高油酸油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还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名单。
“我们引进智慧化种植模式,建立大数据中心,在产品溯源、病虫害监测分析、水肥一体化等方面全部采用数字乡村智慧农业云平台等物联网应用,全面推进‘南菜北种’特色产业生产过程数字化升级。”山西世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兴说,他们正加速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上下游配套,建设集蔬菜种植、新品培育、科学普及、精深加工及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蔬菜基地,努力打造全国第五大蔬菜基地和华北最大的叶菜基地。
作为山西的“菜篮子”,运城市蔬菜种植规模达80万亩,各类蔬菜产量超250万吨。蔬菜这样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南菜北种”正在探索一条差异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新路。
运城是山西省最大的商品鱼生产基地,水产品产量占全省50%左右。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鲤鱼、草鱼等常规养殖品种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传统渔业亟须转型升级。

2020年以来,运城市相继引进了广东海大集团、正大集团、永济硕成渔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规模化渔业养殖基地。

永济硕成渔业有限公司在永济市建设南美白对虾养殖棚1000余个;

广东海大集团在永济市建设虾苗工厂化培育、罗非鱼养殖生产基地,同时在盐湖区解州镇建设1900亩的海晟源新能源数字化渔业养殖产业园;

正大集团在盐湖区席张乡建设900亩的正大盐湖新能源生态水产养殖园……
根据规划,到2027年,运城市将建成工厂化养殖水体20万立方米左右,年可增产罗非鱼2500吨、对虾5000吨,全市渔业年产值将达到8亿元。

届时,运城渔业生产将实现从渔户分散养殖到现代化企业规模经营的转变,主打产品也将实现从鲤鱼、草鱼到更为高端的虾、蟹、罗非鱼等的转变,全市乃至全省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也将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运城市通过引进专业公司、应用数智技术等手段,加快蔬菜种植、渔业养殖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在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运城蔬菜和水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新时代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推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优化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运城市正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生产能力,拓展生产边界,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稳步塑造运城现代农业的全新面孔。

来源:运城新闻网
 
 
更多>同类一线传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