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因地制宜 兴业强村

日期:2025-01-15     来源:忻州日报    浏览:369    
核心提示:聂营镇窑子村黄花菜景色如画聂营镇窑子村:产业选对路黄花化身致富花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

聂营镇窑子村黄花菜景色如画

聂营镇窑子村:产业选对路黄花化身“致富花”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一种植物,被视为普通的野草,默默无闻地生长在田间地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这不起眼的“野草”——黄花菜,逐渐蜕变成为农民眼中的“致富花”。2019年,代县聂营镇窑子村积极探索、创新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准黄花种植为主业,突出特色、自主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截至目前,窑子村已种植黄花菜120亩,直接带动全村50余人就业,每亩收入可达4000元至4500元。

黄花菜精加工车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窑子村“两委”积极借鉴“南方黄金茶”的成功经验,凝心聚力打造“北方黄花菜”品牌,致力于将黄花菜产业做强做大。通过提高精深加工和物流能力,加快新产品研发,推进品牌建设,创新市场营销方式,窑子村正努力让“小黄花”释放出巨大的产业能量、价值能量和品牌能量,成为全村的“金色产业”。

作为一种药食同源花卉,黄花素有“观为名花、食为佳肴、用为良药”的美誉。据了解,每年6月和7月是黄花丰收的季节,村民们忙碌地采摘新鲜的黄花菜,将其倒入田边的周转筐中,随后由负责人转运至村委会的加工车间进行过秤、登记、高温杀青和烘干。“摘黄花菜要趁早!”村民冯大娘对本村的黄花种植了然于心。黄花菜在花苞期是品质最好的,一旦阳光照射,花朵便会迅速成熟,口感随之下降,不再适宜食用。因此,采摘黄花菜需在日出之前,以确保其鲜嫩和营养价值不流失。此外,窑子村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产出的黄花菜肉厚条直,口感上佳。

黄花菜的热潮背后,是乡亲们对参与黄花菜产业的高涨热情,以及市场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强烈需求。黄花菜不仅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更成为窑子村百姓增收致富的关键途径。“现在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黄花,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也变得更加舒心。”窑子村负责人表示:“种植黄花菜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今年,我们利用尾砂治理平整土地,成功培植了70亩黄花菜。将来,我们还计划每年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加5至100亩黄花菜的种植面积。”昔日,村民觉得家乡的土地贫瘠生不出更多的钱来,外出打工才能有活路,这里一度成为“空心”村。而今的窑子村,整合了如“遍地黄花”等各类“宝藏”农业资源,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特色农产品强化“黄花分外香”品牌建设,实现了“一乡一主题、一村一品牌”的现代农业产业目标。

以黄花为媒,接下来,窑子村还计划将黄花产业与乡村文旅结合起来,邀请游客走近村庄欣赏黄花美景,品鉴黄花佳肴,繁荣黄花文化,探索“以花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共融发展”的新路径。

上磨坊乡东若院村:“露营经济”撬动小山村大发展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径,穿过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村舍,这里交织着岁月的沉淀与乡村的纯朴,仿佛步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东若院村,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诗意与神秘,如同一首未完的诗篇,等待着旅人来续写。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缕炊烟都散发着家的温暖。村中的老槐树下,老人们围坐谈笑,孩子们在追逐嬉戏,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错落有致的村舍

随着国家和地方针对露营地发展的各项支持鼓励政策相继出台,露营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寻找一片青葱的草地,搭建起帐篷,撑起天幕,精心摆放好美食,沉浸在春日午后的宁静与舒适之中……露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时光的新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那份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享受与天地为邻的宁静时光。近年来,上磨坊乡紧跟“露营热”,致力于打造“庭院经济+村房短住”小院经济产业链,盘活闲置资源,形成致富带富资产。以“支部搭台+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以特色民宿的要素和标准打造“村房短住”试点,引导农户整合院内空余土地打造“小菜园”,建设露营基地,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体验农事。

东若院村位于代县城东11公里,有省级重点文物浮屠塔、国学研习基地凤山书院,村舍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在这里,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诗行,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今年,东若院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成功打造了一处集烧烤、儿童娱乐、观赏景点为一体的露营基地,9月12日该露营基地正式开营迎宾。露营基地占地面积约12亩,内设帐篷区、木屋区、烧烤区、亲子游乐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传统的农家乐,品尝地道的乡村美食,还可以在星空下露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开营以来,东若院村接待了国内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和旅游团群团2000余人,雅静的小树林和别具风味的美食使人流连,迷幻的灯光秀、温情的篝火晚会让人难忘,周到的服务给人回到家的温馨,得到游客的一致赞许。该基地的声名逐渐远播开来,带动了周边村庄2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东若院村的露营基地,不仅是一个旅游项目,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和资源整合,将传统的农业村落转变为具有现代旅游吸引力的目的地。这种转变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家乡的潜力和价值。

峪口镇高街村:“立体种植”拓宽增收“新门路”

坐落于代县峪口镇峪口河畔的高街村,以其肥沃的土地和清澈的水源而闻名,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每当秋风送爽,金黄的玉米穗随风轻轻摆动,翠绿的地豆藤蔓缠绕其间,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农业景观。高街村采用的玉米套种地豆“立体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增加了农作物的多样性,为农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高街村玉米套种地豆示范园区

近年来,在高街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将900亩土地精心打造成为玉米高产示范园区;与此同时,对地豆施用了富含硒元素的肥料,从而显著提升了地豆的品质。一到夏季来临,高街村的富硒地豆便成为众多客商眼中的香饽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全村的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地投入到了采摘地豆的热潮中。为了应对采摘高峰期的人手短缺,村里还以每公斤0.8元的优厚报酬,从外村招募100多名农民工,他们每天至少能获得200元的收入。村里的老农李大爷种了一辈子地,提到玉米套种地豆,他笑着说:“这地豆长得好,我们摘得也开心。以前种地就是种点自己吃,现在能卖钱,还能卖个好价钱,家里的日子也宽裕多了。”那些一袋袋、一筐筐刚刚出土的新鲜地豆,被客商迅速装上大卡车,然后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天津、山东、大同等地市场,满足各地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高街村的这一农业实践,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为各地市场提供了健康、营养丰富的农产品,展现了高街村农业发展的新面貌。

每年的地豆长势喜人,亩产均可达1000公斤,每公斤售价2.4元,亩增收2400元,再加上玉米亩收入1600元,每亩可增收4000元。正是依靠这种玉米套种地豆的高效种植模式,高街村的257户共600人在2016年成为全县首批实现整村脱贫的村庄。2023年,全村264户共541人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030元。村里的大学生村官满怀激情地说:“我们村的模式现在成了样板,周边的村子都来学习,我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在村里,让咱们的地豆种得更好,让村民的口袋更鼓。”随着高街村模式的推广,周边的东田、西田、下庄、峪口、沙洼等村庄也开始效仿,共同发展了超过1500亩的玉米套种地豆,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品牌地豆种植基地。高街村的成功经验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周边村庄的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推动了整个区域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
来源:忻州日报
 
 
更多>同类一线传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