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大白水村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聚焦乡村基层治理、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小网格”赋能基层治理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成效直接关系着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
大白水村自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以来,坚持党建引领,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乡村治理涌现出新活力。

为交出高质量的网格化治理“新答卷”,大白水村把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围绕“人、事、物、关系、隐患”五大治理要素,将全村划分为6个微网格,依户划分为18个责任区,由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分别兼任网格员,人均负责70至80人,确保网格员能够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民情、转达民情、解决民情,将便民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以前遇到点邻里纠纷,觉得事情小,找村里解决也不合适,就任由矛盾扩大,现在好了,网格员就像我们的贴心人,有事儿找他们准没错!”大白水村村民王生元对基层网格化治理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
大白水村还构建了“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治理框架,创建网格服务沟通群,每天排查、掌握并解决包括党建、综合治理、宣传、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环境治理、村庄建设、社保医保、矛盾纠纷、民情事务等领域的事项,对动态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登记、上报,做到日排查、日处理、日上报。
“网格员们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他们不仅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更是政策宣传的讲解员、群众诉求的传递者。今后我们会继续通过健全党员设岗定责、村干部轮流坐班等制度,将主题党日活动与‘三会一课’制度紧密衔接,结合专题教育加强群众对党的认识,同时搭建平台,丰富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内容和载体,引导广大党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联系服务群众中挑重担、当先锋、作表率。”大白水村党支部书记王俊伟谈道。
“微改造”提升民生福祉
走进大白水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屋顶紧张有序地安装光伏板。“屋顶实际上是一种闲置的资源,光伏电站安全可靠,安装时不会破坏屋顶结构,安装后,光伏组件不仅能代替原本的屋顶承受日晒雨淋,还能延长屋顶的使用寿命。”张师傅一边安装一边向记者介绍。

“光伏电站安装后,光伏板背面的余热可用于供暖,夏季还能有效隔热。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通过光伏电站的建设和绿色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推动农村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让绿色电力惠及千家万户。”王俊伟表示。
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要振兴,环境须先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大白水村积极改造旱厕,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努力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目前,全村累计改造旱厕300余户,建设垃圾集中处理点2个,投放垃圾箱50余个,配备保洁员5名、垃圾处理员2名,每天定点集中收集垃圾。2024年6月,大白水村被评为原平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原来村里有些角落看上去很乱,东一堆西一堆的,一点也不整齐,现在村里改造了旱厕,有了垃圾集中处理点,垃圾再也不是乱堆乱放了,村里越来越整洁,我们住着也舒服多了!”村民王改珍说。
过去一年,大白水村聚焦村民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持续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硬化道路350平方米,安装护栏100余米、路灯270余盏,全村街巷硬化率达到100%,光网覆盖率达到100%。在提升和美乡村“硬实力”的同时,该村也在逐步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注重培育文明乡风,打造2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开设象棋室、书法室、电影室,修建5200平方米的健身文化广场,绘制70米的二十四孝文化墙……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秸秆”书写生态文章
大白水村位于原平市与忻府区交界处,境内土地广阔,地质肥沃,全村耕地面积8000亩,主要种植玉米、辣椒等作物,村内玉米种植户525户,种植面积7850亩,玉米亩产可达1500斤以上。该村粮食年产量可达610万公斤,是闫庄镇的主要农业村之一。

作为典型的农业村,大白水村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但未被有效利用,为此,村党支部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市场运作、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秸秆回收利用项目实施,全面提升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
“通过多次外出实地调研,在与‘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领办农机合作社,筹措资金75万元,购置打捆机两台、拖拉机两台、翻草机一台,实施秸秆揉丝打捆项目,一举解决了全村8000亩耕地的秸秆处理难题,使村集体经济从仅靠自然资源发包的‘老传统’转变为依托新型经营主体的‘新模式’。”王俊伟说。
在大白水村惠民农机合作社,大白水村到村工作大学生马炎林向记者介绍:“这就是我们村里购置的打捆机和拖拉机。每年秋收之后,村里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打捆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用不了多长时间,原本四处散乱的秸秆就会通过打捆机打包成一个个结结实实的草料包,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地埂上。”
“秸秆回收解决了我们农户的心病。以前玉米收获后,秸秆不是拿回家烧就是任由其烂在地里,不仅污染环境,还会破坏土壤结构。现在打捆后售卖给肉牛养殖基地,既不用操心秸秆的处理问题,对我们下一季的庄稼种植也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增加收入,可谓一举多得。”村民王晓明笑着说道。

乡村振兴在于治理兴、人才兴和产业兴。王俊伟表示,未来大白水村将继续学习先进经验,吸引人才回乡干事,立足村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各项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同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党组织坚强有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支柱产业多元兴旺、乡风民风文明淳朴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描绘农村发展新蓝图。
来源:忻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