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丰稔,一禾三穗。贵州省三穗县盛产水稻,但由于地处山区,水稻大部分都种植在梯田上,呈现零散分布状,种植成本高,单纯依靠种植水稻收入并不理想。
近年来,贵州省三穗县整合土地资源,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里的鱼吃水稻飘落下来的“稻花”和虫子,鱼的排泄物给水稻施加有机肥,实现“以稻养鱼、以鱼肥田、稻鱼共生”,达到“一田多用、双重收益”,促进农民增收又致富。
政策技术双扶持,让农民有干劲
“以前,早就听说‘稻+鱼’好,但鱼苗放下去鱼却迟迟养不成,既没政策又没技术,一直都没搞成。”三穗县良上镇上寨村党支部书记万文昌聊起过去的稻鱼综合种养一脸苦闷。
大家的顾虑源于当地种植环境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和土壤的限制,多为绵延的群山,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梯田种植水稻都是靠人工,无法引进大型机械,稻田土壤沙石多,保水性差,鱼的活动空间小。过去都是自然投放,一亩投5至10斤鱼苗,但只有30斤左右的成出,产量不高、收益不好。
近些年来,贵州省三穗县出台一系列“稻+鱼”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种稻养鱼的田基硬化改造,每亩一次性给予500元的水泥、砂石补助;通过“开沟”等工程治理措施,在稻田中间形成一条条长长的水沟,既能储水,又可用来增加养鱼的数量和活动空间,同时,还通过当地龙头企业三穗县兴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农户免费提供鱼苗,养殖收入全归养殖户所有。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稻鱼综合种养专项补助资金4100万元。政策扶持,不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还增强了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后劲。
“灌水、开沟、插秧,约十多天后择阴雨天气放鱼苗,温度相对较低,鱼苗不易缺氧。”三穗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王堂东说,稻田养鱼看起来不复杂,但这其中涉及多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都不可马虎,每次放鱼苗农技专家都在全程跟踪指导培训。
“自从有了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咱家的‘稻鱼’越干越红火!这不,现在每亩投放鱼苗达到50斤左右,每亩‘稻花鱼’产出至少200斤,亩产水稻1300斤,产值超万元。”良上镇上寨村村民李文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鱼因稻而贵,稻因鱼而优
“宁愿进厂打零工,不愿田间瞎转悠。”这是过去三穗县农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农民种田的辛酸。将“低值田”变成“致富田”,是三穗县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路径。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稻+鱼”综合种养作为全县农业发展重点产业,解决农户就近就业,吸引农户返乡种养,推动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稻田给鱼提供充足的溶氧和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鱼能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保肥。产出的大米纤细密实、色泽洁白,煮成的米饭洁白润泽、清香弹齿,大米的单价也比以往高出三倍左右,而散养在稻田中的鱼食取稻花,鱼肉质地细嫩、味道鲜美。
“以前传统种植,一亩稻田能产1300斤大米,每斤按两元的市场价格计算,每亩稻田收入也就2600元。现在养稻花鱼,不仅大米的品质大大提高,每斤大米能卖到6元,而且每亩稻田还可产200斤稻花鱼,光是稻花鱼就能增收4000元。两项加起来,每亩能有一万多元的收益。”长吉镇赤瓦村党支部书记郑永鑫掰起指头算起了收入账。
据悉,今年三穗县稻鱼综合种养面积达6.1万亩,投放鱼苗305斤,预计可产水稻3.9万吨、“稻花鱼”1220万斤,产值7.12亿元,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3千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带动了4.2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农旅融合共发展,以旅带销焕生机
近年来,三穗县深挖农旅融合,积极发展集生态、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稻鱼”绿色旅游产业,结合苗侗文化传统习俗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旅活动,举办“踩芦笙·庆丰收”“长桌宴·品稻鱼”等大型体验活动,提升“稻鱼共生”农旅融合知名度。
近日,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200亩稻花鱼迎来丰收,肥美的鱼儿在稻田里游来游去,悠然自得,游客们卷起裤腿,纷纷弯着腰,光着脚丫下田抓鱼,穿梭在绿油油的稻田里与鱼儿上演一场“你抓我跑”的游戏,丰收的喜悦溢满脸庞,阵阵笑声打破了宁静的村庄。
“稻鱼共生”还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产业悄然兴起,酸汤鱼菜馆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村民种养的“稻花鱼”供不应求。在贵洞景区,长桌宴是当地的特色,通过稻鱼产业进行深加工,把鲜活的稻花鱼摆上餐桌,做成美味的酸汤鱼,每天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品尝“稻花鱼”,生意火爆。
“每场长桌宴,都会在旁边设置展销区,特色餐饮为大米和稻花鱼拓宽了销路,还吸引了不少外地经销商前来订购。”贵洞景区负责人杨少伟高兴地说。
三穗县通过发展“稻鱼共生”打造出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共富的“新赛道”。据统计,今年来,参加稻鱼相关文旅体验活动游客达35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1亿元。
来源: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