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新年新气象,新春再出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将更加稳健有力。春节将至,我们农科记者再次整装出发,走进田间地头,来到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畅谈,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全媒体报道方式,记录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动人故事。《农业科技报》微信公众号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推出来自全国各地一线的生动报道,展现村落乡间的浓浓年味,见证田间地头的点滴变化,讲述感人暖心的民生故事。在行进中倾听发展农业强国的铿锵足音,抒写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壮美华章。敬请关注。
“这两天棚外温度低,但又是红薯育苗的‘黄金时期’,因此要时刻注意棚内温度,赶紧下红薯种,才能保证一年的红薯产量。”朱渭兵手背后,提溜着一大串钥匙,边往大棚里走边说道。这时,天空洋洋洒洒地下起了小雪。
伴随着钥匙碰撞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声音,仿佛叩开了新一年的“薯”光。交谈间,十几位工人鱼贯而入,大棚里瞬间热闹了起来。他们有的负责搬运红薯种,有的负责摆种,有的赶忙覆土,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朱渭兵是杨凌金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陕西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躬耕薯田20余年,他将“秦薯”推介到田间地头、农家市场,让“秦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效益逐渐显现。
“虽然天气不好,但为了给新一年的红薯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就要马不停蹄地干。等到4月初,就能收获到1300-1500万株苗,届时推广给育苗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社,再由他们向小农户及加工厂供应,那么‘秦薯’的发展版图将不断扩大。”蹲下身、弯下腰,朱渭兵将一个个红薯种整齐地摆放到畦面上,细说着公司的发展模式。
从事红薯育苗事业,对朱渭兵来说,是“子承父业”,也是“情怀使然”。最初,朱渭兵无心再种红薯,看惯了父亲朱俊光在红薯上下的功夫,他自觉这项事业又苦又累。但所有的抵触,也没能抵过父亲的“诱导”与从小的耳濡目染。
虽说要干,但必须要谋新路。在父亲选育红薯新品种的基础上,朱渭兵开始发展红薯种苗市场化繁育。并在2000年前后成立种业公司,专门从事红薯育苗工作。因此,朱渭兵给自己的定位是——科研型企业家。从市场角度,打造红薯全产业链推广模式。
如今,金薯种业除展示陕西主推良种“秦薯4号、5号、8号”外,还展示高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食饲兼用型、菜用型等专用型薯类,紫薯、红心薯、黄心薯、花心薯等品系。并采用脱毒技术与多级、快速、高效育苗方法相结合,有效提高红薯种苗繁殖系数,也让红薯吃上全有机营养肥,解决育苗过程中出现的病害问题。
公司更是形成“金字塔型”秦薯产业推广模式,塔尖是以金薯种业为主的种源供应,中间是以专业合作社、专业村、育苗大户为主的良种繁育二级基地,基部由育苗小户和种植户、小型淀粉、粉条加工户组成,两翼是由农村经纪人组成的销售网络。
“现在,公司发展模式已逐步完善。我们最主要干得工作还是打通红薯全产业链条,在上中下游以及延伸出的链条上成为‘领路人’,带领农户们在红薯产业上蓬勃发展并有所获益,让广大种植户尝到红薯的‘甜头’,助推陕西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朱渭兵说。
目前,陕西省内年种植100万亩甘薯中,有80%是秦薯系列品种,秦薯良种已推广到国内30多个省市区,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年创造社会效益10亿元。
“我们在河南省洛宁县、合阳黑池镇、绥德崔家湾镇、延安宝塔区甘谷驿镇等地已建成示范推广基地。并推广‘四月开沟种红薯,八月就把钞票数’的早熟栽培模式和‘一茬红薯五茬粮’的高效栽培模式,实现当年种红薯当年有收益的效果。”朱渭兵说。
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土,朱渭兵指挥着工人做好大棚内的收尾工作。他说,这批红薯种种下,也就打响了这一年前进的“薯光”。今年要加紧建设脱毒原种苗繁育基地,将“秦薯”种植面积继续向东扩展,把原种生产面积从原来的200亩扩大到700亩,同时做好延伸配套管理服务,让“秦薯”成为农业增收、农户致富的“金疙瘩”。
来源: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