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一类农作物病害,也是山西省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根据全省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结合下阶段山西省气候趋势预测分析,预计今年山西省马铃薯晚疫病总体中等发生,大同、忻州、朔州、吕梁、太原、长治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8月上旬进入发生盛期。
一、预报依据
1.田间调查
(1)中心病株调查:6月5日,在晋中市祁县城赵镇九汲村马铃薯早熟品种田始见晚疫病中心病株,品种为荷兰薯。始见时间较上年偏早2天,较常年偏早9天。6月21日,在大同市平城区小南头村发现中心病株,品种为大西洋,播期4月16日,中心病株3株,平均病田率为8%,平均病株率为3%。
(2)田间病情发展缓慢:由于5 月下旬山西北部地区大部持续中到重度干旱,中部地区部分轻到中度干旱,对马铃薯出苗和苗期生长不利,植株生长缓慢;6 月上旬山西北中部地区大部无降水,旱情迅速发展。大同和朔州大部、忻州东部出现大范围中度以上干旱;进入中旬,气温明显升高,旱情进一步蔓延和加重,大同和朔州大部、忻州西部和东部出现连片重度干旱,局部出现特旱;吕梁西部以及阳泉、太原和晋中局部出现中到重度干旱。马铃薯产区气温高、持续干旱少雨对晚疫病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截至7月5日,全省马铃薯晚病发生面积0.24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69.1%,较常年同期减少97.4%。全省平均病株率2.3%,低于上年同期的3%,较近年同期均值低1.8%。目前发生程度轻于上年和常年同期。
2. 气候条件
据山西省气候中心预测:7月份,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地区降水偏少2成左右,平均气温偏高1~2℃。8月份,与常年同期相比,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降水偏多2~5成,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晋中市、长治市及临汾市大部降水偏多1~2成,其余地区降水偏少2~5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6℃。8月的气象条件极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
3. 生态因素
当前山西省马铃薯处于分枝到花序形成、局部进入开花期,整体生育期较常年略偏晚。由于各地连年种植,马铃薯品种抗病性减弱,加之田间菌源量大,如遇适宜气候条件,不排除马铃薯晚疫病在局部有大流行的可能。
二、监测与防控建议
1.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准确预报
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种植区普遍发生,马铃薯的叶、茎和块茎均能受害,发病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枯黄,薯块表面产生褐色病斑,重发时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各地要严格执行定点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实行5 天一查、7天一报的监测制度。依据大田系统监测数据和气象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发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和流行态势预报,及时指导农民开展防控。
2.开展综合防治,科学使用农药
加强田间调查,当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深度1米以上),病穴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的植株喷施精甲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隔10天再喷1次,阻止病害扩展。
大田病害开始蔓延时,及时科学用药。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噁酮·霜脲氰、氟菌·霜霉威、霜脲·嘧菌酯、嘧菌酯、唑醚·氰霜唑、烯酰·锰锌等药剂。施药间隔期由所用药剂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
来源: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