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日期:2024-05-24     来源:沂南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陈宏    浏览:565    
核心提示:玉米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数据显示,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南方和北方均有种

玉米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数据显示,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南方和北方均有种植,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高产量使其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粮食来源。玉米生育期较长,对土壤、水分、光热等条件要求较高,因此,玉米的种植管理技术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玉米栽培的第一步,要根据本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品种的熟期、抗逆性、抗病虫性、产量潜力、品质特性等,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一般来说,玉米的成熟期在200天左右,为保证籽粒充分成熟,选择抗逆性、抗病虫性强的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损失。选择产量潜力高的品种,能够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和水分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品质特性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如粮饲兼用型、优质专用型、高淀粉型、高油脂型等。此外,还要选择经过包衣处理、纯度高、发芽率高、生命力强的新鲜种子,避免使用存放时间过长的陈种子。

(2)精细整地

精细整地是玉米播种的基础,也是保证玉米出苗整齐、生长健壮的前提。精细整地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消灭杂草和病虫源,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整地时要根据土壤的墒情和地温进行,一般在土层化冻10~15cm时,进行深松、耙、耢、起垄、镇压等连续作业,使土壤细腻、松软、平整、紧实。对于干旱地块,尽量少动土,采取少耕或免耕方式灭茬播种或原垄卡种,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对于土壤过湿地块,适时机械散墒,明水地块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避免低温烂种。

(3)适期适墒播种

适期适墒播种是玉米播种的关键,适期播种要根据土壤的温度和墒情,以及品种的特性综合确定,一般以5cm地温稳定达到10℃以上为适宜播种期。播种过早,易造成低温烂种、出苗不齐;播种过晚,会导致后期籽粒不能正常成熟、贪青晚熟。适墒播种要根据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行,一般以土壤含水量在60%~70%为宜。墒情适宜且地温达到播种条件的地块,要适时早播、抢播,缩短播期,利用好春季的光热资源。干旱地块,要采用“坐水种”或浇水造墒后播种,保证播种后有足够的水分供玉米吸收。涝渍地块,要加快散墒并适时播种,如适播期内仍难以达到播种标准,要及时改种早熟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4)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玉米构建高产群体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合理密植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以亩保苗4500~5000株为宜。密植过低,会造成群体光能利用率低,降低单位面积的产量;密植过高,会造成群体间的竞争加剧,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玉米的品质。密植要结合行距和株距进行,一般以行距60cm,株距20~25cm为宜,保证每株玉米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光照条件。

(5)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保证玉米生长健康的必要条件。科学施肥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玉米的需肥规律、品种的特性等因素进行,一般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为原则,有机肥主要做底肥,化肥主要做追肥。有机肥要在秋耕时施入,一般每亩施入2000~3000kg,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的活性。

化肥要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进行分期施用,一般以氮、磷、钾肥为主,同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氮肥要分三次施用,第一次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施入,占总量的30%,作为底肥,促进玉米的出苗和早期生长;第二次在玉米的拔节期施入,占总量的40%,作为第一次追肥,促进玉米的茎叶生长和分蘖发育;第三次在玉米的抽雄期施入,占总量的30%,作为第二次追肥,促进玉米的穗部形成和籽粒灌浆。

磷肥要一次性施入,作为底肥,一般每亩施入50~60kg,有利于玉米的根系发育和抗逆能力。

钾肥要分两次施入,第一次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施入,占总量的50%,作为底肥,有利于玉米的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玉米的品质;第二次在玉米的抽雄期施入,占总量的50%,作为第一次追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倒伏和抗病虫能力。

微量元素要根据土壤的缺素状况进行施用,一般以叶面喷施为主,可选用复合微肥或单一微肥,如硼、锌、铁、锰等,一般在玉米的拔节期和抽雄期各喷施一次,有利于玉米的生理代谢和光合作用。

(6)合理灌溉

合理灌溉既可以保证水分供应,也可以提高玉米抗旱能力。合理灌溉要根据土壤墒情、玉米的需水规律、气象变化等因素进行,一般以滴灌或喷灌为主,减少水分的浪费和蒸发,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玉米的灌溉要分期进行,一般以播种后、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为四个关键时期。

播种后灌溉有利于玉米的出苗和早期生长,一般在播种后3~5天进行,灌水量在100~150m3/亩;

拔节期灌溉有利于玉米的茎叶生长和分蘖发育,灌水量在150~200m3/亩;

抽雄期灌溉,有利于玉米穗部的形成和授粉结实,灌水量在200~250m3/亩;

灌浆期灌溉,有利于玉米的籽粒灌浆和品质提高,灌水量在250~300m3/亩。

在灌溉的同时,要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玉米的根系缺氧和烂根。

(7)分期防治病虫害

及时防治病虫害是保护玉米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玉米损失的必要条件。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药剂的选择等因素进行,一般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提高玉米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防治病虫害要分期进行,一般以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为四个关键时期。

出苗期防治,主要是防治玉米秧螟、玉米螟、玉米叶斑病等,一般在玉米出苗后10~15天进行,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氯氰菊酯、多菌灵等药剂;

拔节期防治,主要是防治玉米螟、玉米穗螟、玉米纹枯病等,可选用氯氰菊酯、氟虫腈、百菌清等药剂;

抽雄期防治,主要是防治玉米穗螟、玉米螟、玉米大斑病等,可选用氟虫腈、氯氰菊酯、多菌灵等药剂;

灌浆期防治,主要是防治玉米穗螟、玉米螟、玉米赤霉病等,可选用氟虫腈、氯氰菊酯、百菌清等药剂。

以上防治措施均按照标准用量喷施,在防治的同时,要注意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如倒伏、缺苗、缺穗等,保证玉米的整齐度和稳产性。

(8)合理收获

收获是玉米实现高产优质的最后一步,要根据玉米的成熟度、气候的变化、机械条件等因素进行,一般以玉米籽粒含水量在20%~25%收获为宜。收获过早,会造成玉米籽粒不充分成熟,降低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收获过晚,会造成玉米籽粒过干,增加玉米的碎粒率和损失率。收获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玉米,使玉米籽粒含水量降低到15%以下,方便玉米的贮藏和加工。

来源:沂南县农业农村局
 
 
更多>同类专家在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