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小麦“干热风”来袭,如何科学预防?

日期:2024-06-11     来源:农业科技报    浏览:571    
核心提示:当前,黄淮海地区小麦全面进入灌浆期,距离大面积收获还有20多天,是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今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苗情长

当前,黄淮海地区小麦全面进入灌浆期,距离大面积收获还有20多天,是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今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苗情长势普遍较好,但5月中旬可能温高雨少失墒快,预计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及山东西北部、山西南部等地出现“干热风”风险大。此外,高温干旱有利于小麦蚜虫增殖取食,部分地区穗蚜呈快速扩展趋势。根据当前黄淮海地区小麦长势,各地要持续抓好“一喷三防”,防范“干热风”,提早做好夏收准备,全力夺取夏粮丰收。

什么是小麦“干热风”?

小麦“干热风”主要出现在黄淮海平原、晋南、关中盆地以及新疆一带,影响面积大,出现频次高。此外,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也可能出现。“干热风”常在春末夏初少雨、高温天气时发生,这个时候也是我国华北、西北及黄淮地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刻。如果此时温度急剧升高,湿度快速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便容易导致麦田蒸腾过快,小麦根系缺水灌浆不足,小麦出现大面积秕粒歉收,甚至死亡。
小麦“干热风”有哪些表现类型?

高温低湿型“干热风”。高温低湿型“干热风”一般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内较易发生,其危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等。此类型温度最高可以短期飙升到35℃-38℃,而空气湿度可以锐降到30%-35%甚至更低,若到达这种条件,基本上就容易发生高温低湿型“干热风”,严重时会造成小麦早熟枯死、产量锐减。

雨后热枯型“干热风”。雨后热枯型“干热风”一般在小麦乳熟期后期经常发生,虽然发生范围不及高温低湿型“干热风”,但其危害程度更为严重,此类型主要是由雨后天气骤然放晴、温度急剧飙升、湿度骤然下降所导致。雨后温度回升越快、越高,对小麦的危害就越严重,受害小麦会表现出植株急剧青枯、早熟的症状。

旱风型“干热风”。旱风型“干热风”顾名思义是在干旱的年份发生率比较高,尤其在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小麦种植区较为常见。此类型主要是高温干旱、大风加剧空气干燥所诱发。在对小麦的危害症状上与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危害基本相同,但除此之外,因为空气特别干燥,还会使小麦叶片呈现出绳状卷缩的受害症状。 

专家指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王东:“干热风”来袭 提前预防很关键

王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成员,陕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研究方向为小麦绿色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5月14日,农业农村部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冬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提示,受高温晴热天气影响,预计5月17日至19日,陕西关中等地冬小麦“干热风”风险较高(黄色预警)。

记者就如何预防和减轻该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王东。他说,“干热风”又称“火风”“热风”“干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其有两种类型,一是高温低湿型;另一种是雨后热枯型,其小麦成熟前10天内有一次降雨过程,雨后转晴升温,2-3天内日最高气温达30℃以上。我国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在小麦灌浆期内经常发生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在很短时间内强烈破坏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平衡,灌浆速率降低、灌浆期缩短,小麦受害后一般可减产5%-10%,个别严重的可达20%以上。

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减轻其危害,王东建议农户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灌浆初期和中期浇好灌浆水。灌水量视土壤墒情决定,一般每亩20方左右,可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增加冠层湿度,起到延缓根系衰老、增强叶片光合作用,从而预防或减轻“干热风”危害。注意避免大水漫灌,以防后期倒伏。

高温当天早上喷水增湿降温。在预报高温当天10:00时,采用微喷灌增湿降温,每亩喷水3.5方-6方。有喷灌条件的,每亩喷水6方左右。

叶面喷肥。在小麦灌浆期间,每隔7天左右喷施一次叶面肥,如0.2%的磷酸二氢钾,以及硼肥、锌肥等,以加速小麦籽粒灌浆,增强其抗逆性。亦可在“干热风”来临之前,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过磷酸钙等化学药剂,以改善小麦的生理机能,提高小麦对“干热风”的抗性。

这两点可防小麦“干热风”

“一喷三防”争主动。“干热风”是黄淮海地区小麦后期常发的气象灾害,一旦发生会降低叶片光合、加速叶片衰老,导致粒重降低、质量下降。轻度“干热风”会使小麦千粒重下降1-3克,重度“干热风”会使小麦千粒重下降4-5克或更多,造成千粒重、容重双下降。在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各喷一次磷酸二氢钾溶液,可增强小麦抗御“干热风”能力。对穗蚜偏重发生的麦田,实施“一喷三防”时综合防治蚜虫,可达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和防早衰,利于促进籽粒灌浆和干物质转移,稳定提高千粒重。

适时收获保归仓。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尽量避开连阴雨,防止穗发芽和“烂麦雨”,及早做好收割机、烘干装备、农机用油、仓贮准备,加强机收培训,提高作业质量,千方百计减少机收损失,实现丰产丰收。如发生异常天气,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密机具余缺动态信息调度,采取信息引导、市县联动、对口支援等措施调集抢收机具,努力实现“机等田”。

来源:农业科技报
 
 
更多>同类专家在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