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玉米南方锈病!如何防治看这里→

日期:2024-08-08     来源:中国农科院、河北科技报    浏览:547    
核心提示:玉米南方锈病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害,在我国超过23个省份发生,其流行速度快、防治难度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需及时有效开展
 玉米南方锈病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害,在我国超过23个省份发生,其流行速度快、防治难度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需及时有效开展田间监测防控工作,确保秋粮生产安全。

一、发生症状

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导致的热带至温带玉米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玉米叶片,也可引起玉米叶鞘和穗部发病。该病主要以病原菌夏孢子进行传播,其孢子在26℃-31℃温度范围内均可萌发。可在玉米全生育期造成为害,夏孢子侵染后潜育期较长,约5-6天后在叶片上形成密集的褪绿小斑,随后褪绿斑处形成大量突破玉米叶片表皮的橙黄色锈状夏孢子堆。夏孢子飘散到周围叶片上继续传播,严重影响玉米光合作用。

二、发生规律

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初始菌源地为热带、亚热带玉米周年种植区,病菌夏孢子通过台风进行远距离扩散,携带病菌的台风发生早,则病害可能暴发流行。当前,我国福建等华南地区玉米南方锈病已经显症,大量菌源可随台风北上,传播至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玉米南方锈病夏孢子适于在高温下萌发、入侵寄主并在组织内扩展,而显症需要较低温度,台风带来大范围降雨及温度阶段性偏低,极易导致病害大面积集中显症、迅速加重危害。我国夏玉米区河南、山东、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症状一般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因此,在台风过后应及时采取应急防治措施。

三、病情监测

(一)病情调查

从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至玉米蜡熟期,每7天调查一次,8月份开始,如遇台风登陆北上情况,每3天调查一次。调查时选择种植当地主栽品种,分别选择生育期早、中、晚的类型田各1块,每块田面积不小于2000m²。每块田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10株,分别调查每株发病严重度,计算病叶率、病株率、病情指数。

(二)病情预测

根据田间病情程度、病情增长速度,近期台风数量、强度和影响范围,温度、湿度、雨日、日照等气象因子情况,结合品种抗性、田间灌溉排水、施肥状况等因素,对比多年病情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做出病情发展预报。

四、防治方法

(一)加强田间管理

台风过后,积水严重或田间湿度过大田块,及时排水除渍。长势偏弱的玉米田,可通过“一喷多促”作业,在施用杀菌剂时,混合施用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抗病能力。

(二)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台风过后,尽早开展药剂防治,可选用有效成分为苯甲·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吡唑萘菌胺·戊唑醇、丙环唑、丙硫菌唑、丙硫菌唑·戊唑醇、丙唑·戊唑醇、啶氧·丙环唑、粉唑醇、氟环·嘧菌酯、氟环唑、环丙·嘧菌酯、环丙唑醇、环氟菌胺·戊唑醇、己唑醇、甲硫·氟环唑、醚菌·氟环唑、醚菌酯、嘧菌酯、氰烯·戊唑醇、噻呋酰胺、三唑酮、肟菌·戊唑醇、戊唑·醚菌酯、戊唑醇、烯肟·戊唑醇、烯唑醇、叶菌唑、唑醚·氟环唑、唑醚·己唑醇、唑醚·戊唑醇的药剂,按照药剂包装推荐使用剂量叶面喷雾防治,视发病严重度、气候条件,隔7-10天再次施药防治。

(三)选择高效施药器械

玉米中后期植株高大,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和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施药器械开展作业。针对现有主流植保无人飞机,建议作业时环境风速应小于三级风(≤3.3m/s),飞行速度3-5m/s,施药液量1.5-2L/亩;飞行高度(离作物冠层的高度)根据载荷重量适当调整,载荷重量<30L的飞行高度2-3m、载荷量≥30 L的飞行高度3.5-4.5m。施药作业前,应在药液中添加适量的改性植物油、矿物油等喷雾助剂并混合均匀,用于改善农药药液性能,提高雾滴沉降、抗飘移和抗蒸发等性能。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亩喷液量一般控制在10-15L。

五、注意事项

(一)施药作业前

要调查作业周边环境、确定作业区域及边界。根据作业区域,综合评估潜在风险,防止喷雾雾滴飘移造成非靶标生物毒害和周边作物药害。

(二)施药作业时

环境温度不超过30℃。鉴于部分地区中午气温较高,上升气流强,因地制宜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施药作业,盛夏时节可选择在晚上施药。施药时可在植株冠层叶片提前布放雾滴测试卡,进行雾滴密度检测,为保证作业质量和施药效果,建议调整作业参数,提高施药均匀性,确保每平方厘米雾滴数量在20个以上。作业时,应远离障碍物和人员,作业人员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具,避免处在喷雾的下风位,严禁在施药区穿行,作业时禁止吸烟及饮食。

(三)施药防控后

要及时跟踪调查病虫害防治效果并做好记录。

来源:中国农科院、河北科技报
 
 
更多>同类专家在线

点击排行